垃圾徵費環團籲污者自付 拾平台促尊重拾荒者

垃圾徵費環團籲污者自付 拾平台促尊重拾荒者
拾荒者是照顧市民生活的人。(圖:基督日報)
垃圾徵費環團籲污者自付 拾平台促尊重拾荒者
鄭茹蕙(綠惜地球)、趙日輝(拾平台)、林慧琪(生命草)。(圖:基督日報)
垃圾徵費8月1日實施,誰要為垃圾真正「埋單」?在基督教協進會分享會上,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指出,香港每日丟棄過萬噸垃圾,徵費是污者自付、鼓勵減廢和回收;拾平台事工副主任趙日輝認為拾荒者是照顧市民生活的人,應得到社會尊重。

綠惜地球:垃圾徵費污者自付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從香港垃圾棄置量數據回收情況分析政府推出垃圾徵收費的重要性。香港人每日丟棄過萬噸垃圾往堆填區,等於473輛雙層巴士、香港溫室氣體排放7.7%,固體廢物包括家居垃圾、工商業垃圾,最多是易腐爛廢物(31.4%),其次是塑料、紙料、金屬、玻璃等。

鄭茹蕙表示:「這與香港是消費型經濟有關,生活節奏急速,追求方便快捷,掉垃圾又零成本。垃圾棄置有上升趨勢與經濟活動掛鈎,2021年新冠疫情肺炎經濟活動減低,棄置垃圾量也相應較少。」

政府2022年定減廢目標回收廢物55%未能達標,也與教育有關,孩子看見大人浪費食物,自覺沒有甚麼問題,所以社會教育很重要,她指:「每掉一件物件之前,先想一想可以送贈給人,增加公眾回收的意識。」

綠惜地球推出Events go Green綠惜活動資訊平台提升公眾對環保意識,例如減廢三角,學習避免產生廢物、廢料盡量減少、重用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處置。鄭茹蕙提醒主辦單位舉辦活動時可以選用大水樽,參加者自備水瓶充水,政府也有免費餐具提供,例如千人宴主辦單位不用購買減少廢物棄置。

最重要是與可信任的回收商連成一線,高透明系統,參加者就願意參與。政府8月1日推行的垃圾徵費目的是「透過污者自付」,提高動力、善用資源、減少廢物。

拾平台:拾荒者是照顧市民生活的人

拾平台是新福事工協會事工之一、扶貧倡議及地區組織,拾平台事工副主任趙日輝分析政府實施垃圾徵費的原因、對拾荒者帶來的困境、從解放神學角度看對信徒的關係。

一直以來,政府為市民棄置垃圾包底,根據2022年為每人平均支出$330.7,全年$24.29億,綠在區區非牟利機構的營運完全由政府資助,截至2022年已經有$11億通過綠在區區營運商合約流向26間機構,每份合約的金額大約從$600萬至$3,100萬,而且資助金額有上升趨勢。

根據環境保護署提供處理垃圾的模式,8月1日起大型垃圾不能捆綁一起當作一件,大型垃圾貼上$11的指定標籤。

社區垃圾的處理程序,一般廢料由清潔工收集、垃圾車運去堆填區;回收物由拾荒者或者綠在區區收集、交到回收商、運去再造商、給製造商;回收商篩選有價值的物件才回收。

整個回收鏈當中,拾荒者擔當重要的角色,趙日輝認為:「拾荒者是照顧我們生活的人,每公斤紙廢料只賣得7毫子,卻被邊緣化。」

拾荒工種被排除 得益卻歸國家經濟效益

他繼續指,拾荒是一種在社區以非正式規模進行廢物回收的工種,卻擔任了廢物回收的崗位,但是又被政府排除於處理垃圾與回收系統之外。然而,他們的工作是參與全球化廢紙回收工業鏈的自由市場重要一員,因為回收的產物售賣給納入正規經濟的回收商,而回收原料經循環再造後,得益最終歸於國家經濟效益。

根據拾平台2018年調查報告,拾荒者約3000人,每日合力回收接近193噸廢紙;據2021年統計香港紙料回收每日為2,234公噸、卡板類別為920公噸,差不多佔了全港回收廢紙量接近一成,佔紙卡板類別兩成 。

垃圾處理和回收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拾荒者,中小型回收企業、回收場工人和清潔工人前線的勞動者,可是拾荒者被社會邊緣化,港府定廢紙回收最低價每公斤至少7毫,以及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食環署安排便衣巡邏打擊非法棄置垃圾行為, 但並沒有為拾荒者提供工作空間,拾荒者被排斥,從商業角度,他們是被剝削和忽視的一群,在公共層面他們則遭到標籤被污名化。

解放神學角度:為拾荒者充權

從解放神學角度,拾荒者從被剝削之中需要被解放,教會團體和基督徒以拾荒者為優先,解放被壓迫處境的弱勢群體,這不只是一種慈善工作而是為這群體充權。其目的是由發現個人的需要,探索群體或社區的需要,提升社區居民互助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以弱勢群體處境的需要為優先。

關注這種工作模式,是強調整體性的參與和組織關係,共同討論和改善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牧養信徒的過程,將信仰與社區結合起來,讓信徒向上連結上帝,同時橫向連結社區不同的持份者,在地實踐天國。

至於怎樣實踐?趙日輝分享與街工一起做實驗回收膠樽的經驗,街工卻被票控指他亂拋垃圾,趙日輝指問題根源來自社會大量棄廢:「為甚麼出現這麼多膠樽,為甚麼要街工處理?」另外,有物理治療師落社區為長者做物理治療,這一切都是嘗試用生活智慧支援這群體。

生命草:大自然設計沒有垃圾概念

大會主持、基督教環保團體「生命草」項目主任林慧琪從信仰角度回應,生命草於2022年創辦,源於因著上主的吩咐學習照顧土地,推廣關愛受造的概念。

基督教信仰所指,上主創造天地看為美好,供應一切讓萬物活得好,可是上主的供應卻成為垃圾,大自然設計根本沒有垃圾的概念。林慧琪表示,在實踐行動上,回收並非全部落在拾荒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履行責任,各按位置在上帝的整個棋局裡,我們充滿盼望。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2月21日於中國基督徒傳道會中心堂舉辦「垃圾收費,誰要埋單?」分享會,主持:林慧琪(生命草),講員:鄭茹蕙(綠惜地球)、趙日輝(拾平台)。

1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