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应从当时代处境解读使徒保罗的观点 編輯室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下午3:13 近日几位学者在一聚会上谈及了如何诠译使徒保罗的观点时,认为需回到保罗的历史处境中尝试了解保罗所关注的,并回应现今社会的处境。他们是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浸神新约副教授曾思瀚博士曾及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的余德林博士。 卢龙光牧师认为许多信徒将马丁路德诠释的保罗混淆成真的保罗,但因此需要恢复"真正的保罗",在他当其时的历史处境中理解他关注的重点。他指出保罗不单关心个人"因信称义",也关心外邦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望成他们连系的桥梁。对于在对立的处境中外邦人如何成为上帝的子民、福音对外邦人有何意义等,保罗都十分关心。 余博士认为信徒需要有"自我陌生化"的胸襟,不能以自己作为主体去研读他人,要设法站在作者的立场进行解读。他又提醒《圣经》中记载犹太人和外邦人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可将犹太人归类。他盼望教会和信徒能找回保罗多元阅读的弹性,避免二元阅读思维。 曾思瀚博士认为保罗的写作是回应当时政治环境,读者若不了解当时政治背景就会感到很难解。他简述自一世纪后反犹太主义出现,新任的君王在各方面都希望做得比历任好,更有君王认为自己是神。保罗的写作回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族群关系等。他说:"保罗所写的福音是单元性,当时帝国却出现著多种不同的福音,但保罗的福音是多元福音中独特的福音。" 有人问教会应否为非信徒发出公义的声音时,卢牧师认为不论是否信徒都同是市民,公义应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至于政治与信仰该如何结合,他认为没有标准答案,但肯定的是信徒间彼此内哄才是最危险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