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坐在机舱内,可以海阔天空地遐想。也听不见尘世嚣闹的市声。在旧金山上空,飞机盘桓要降落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旧金山的全貌,也暼见了金门大桥,仿佛一条柔软的绸带横在河上。那是我所向往的一座桥。纵然是在高空中一暼,在我的内心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像——一条梦中世界的长桥!
一、奇异柏树
那一天,我的朋友,带我到"十七哩海滨"(17Miles Drive),那是一个观光区。游客都喜欢去看那棵奇异柏树(Cypress tree)。那树由海湾的一块岩石缝中长出,远远看去像一把大伞。在那气候干燥的环境中。这树能一枝独秀,长年累月,虽经海水如雾盐分的侵蚀,仍然生生不息,长在那岩石顶上,在那岩石下缘,海鸥、海狗都麇集在那里栖息。海浪拍岸,在附近的高尔夫球场上,还有野鹿踽踽而行,自然的景色,不知不觉把我的灵魂洗涤一新!
在那一带还有一种变色草(Ice plant)我朋友告诉我说:"阴天棕黄色,在太阳下就变成绿色。"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同时,我也领悟到自然的奥秘,真是人的智慧所难以测度的!
二、水族世界
翌日,我们又去参观水族馆。首先,我们到了Touch pool 。那里有砖砌的浅水池。池里的水产,允许游客用手去拿、去摸。而且,还有馆员随时为游客解答问题。其中有星鱼、海参等等。再往前走,陈列著各式各样的水族在玻璃池内。有一种"鬼虾",会在岩石上挖沟,还有一种长笛鱼,长得跟枯干了的草一样的颜色。另一种鱼,你在外面装置著的把手可以摇动,水流就随著左右变动,鱼即刻逆水而游,十分敏感。在那水族馆有各种的颜色、各种形状的水族,都有牠们特有的性格,真是数不胜数。海底的彩色世界跟陆地春天的原野一样。竟是那么美丽。
最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水母鱼(Jelly fish),小的如萤火虫,在水里能闪闪发光,又有像扣子、像钻石,又有大的如灯罩、像小伞。那薄如轻纱的胶质体,柔软得若断若续。那么脆弱的生物,却能在深海中生存,虽然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牠的嘴、牠的眼……但是科学家已经绘好一幅牠的解剖图,只要你按钮就能知道牠身上的器官在哪些部位,甚至牠的生殖器在哪里,在那图片上也会亮起灯光显示出来。在那一带赏水母的游客,都不知不觉发出赞叹的微声,莫不惊奇造物主的伟大,正如诗人所说:"……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三、作家与华人 我又去参观了附近渔人码头的一个博物馆。在那里陈列著一些古旧的铁锚、木桶、绳、网、箱……最吸引我的是两个大的纸箱,上面写著:"粤东永昌"以及"康福泰"中文字。想不到在这么僻静的一个海湾,在19世纪时已有华人在那里捕鱼为业。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进一步去找有关的资料。 原来,这一海湾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约翰•斯坦倍克(John Steinbeck)的故居。他在1962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写的杰作(Cannery Row)就是在那里孕育而成的。更有趣的是他那轰动当时文坛故事中的《李忠文华杂货店》就是《文忠市场》,故事中的角色李忠、文忠‘译音’,根据研究他作品的人透露,实际上是当时在那里的华人,斯坦倍克用来作为他作品中的人物。有谁想到那些离乡背井的华裔,在这位作家的心目中,竟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像。华人可歌可泣的生活,竟成为这位作家创造人物的素材呢?
据史料上记载1853年时,有五百至六百华裔渔夫在那海湾作深海捕鱼的行业。后来因为欧洲来的移民与华裔渔夫的竞争,引起了排华的浪潮。1962年5月16日西海岸华人的房子被火焚毁,渔港被意大利人等占用,华人渔夫只有在夜晚才能使用码头,原来那里繁荣的渔业也就逐渐衰落了!
这次我的旧金山之行,由地面进入云海,由云海进入幻想世界;又由水族世界进入历史的小巷,虽然主要的目的是为听劳勃逊博士(Dr. Hadden Roberson)等所讲授的课程。未克有机会去金门大桥、柏克莱等地去观光,出乎意料地顺便去逛了北边的蒙托里埃海湾(Monterey Bay),走马看花也得到了一些可珍惜的印像!
***** 作者: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和谐之歌》为他最满意作品,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