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正中學辦學的基督精神及其擴展與貢獻
李志剛牧師表示,由於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英文中學一直受到重視。可是香港培正中學卻貫徹基督教的精神,以母語教學,至今成為最負盛名的中文中學,校友成享譽國際。培正中學不是由外國傳教士創辦,而是由華人教會信徒發起,其後轉由浸信會接辦,學校注重傳道的工作、實行真理,以及注重愛的教育。談到培正中學生命教育的延伸,李牧師從五個方面作出總結,包括生命教育的學校擴展、薪火相傳、校友力量以及教會的建立。
邢福增博士:連根拔起──建國後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終結
邢福增博士發表論文「連根拔起──建國後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終結」,他笑說他要講的題目「連根拔起」與「將根紮好」剛好唱對台戲。當天邢博士講述的內容是有關新中國成立後,至1952年間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發展。邢博士指出,新中國對舊教育的改造,基本上充分表現了建國初期新民主主義的構想。所謂新民主主義,就是中國在進入更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
1950年底,中美關係全面惡化,加速了新政權對美帝國主義的鬥爭,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的改造步伐也受到影響。各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於是進入以反美帝鬥爭為具體內容的階段,這種反美帝的政治鬥爭,對教會學校的生存環境,帶來嚴峻的挑戰。在同年11月的聯合國大會討論的「控訴美國侵略中國」案,中國政府認為美帝國主義仍「不斷地企圖利用這些機關和團體暗中進行其反動的宣傳和活動」,在學校、醫院、救濟、出版、宗教團體等各方面進行在華文化侵略,因此,教會學校成為反對文化侵略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
邢博士表示,經過1951年,中國基督教教育事業的存在格局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外國津貼中止後,教會學校陷入極大的財政危機,也背負著「文化侵略」的「原罪」。他說,1952年對教會學校而言,是極具關鍵的一年,正式標誌著其歷史的終結。「儘管中共領導人關注教會學校與文化侵略的關係,但這種聯繫並沒有發展成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控訴運動,中共在新民主義階段的教育改造,基本上仍是溫和與漸進的。新中國成立以迄1950年10月間,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可說在和風細雨下,順利在共產中國過渡及存在。」
他相信,1952年的教會學校「公有化」,只不過從體制上把教會學校「包」到國家的教育事業內,成為黨國全能政治介入教育的最後一擊。而最後,教會學校還是在革命洪流與政治運動下連根拔起,從此在中國社會消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