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於2024年10月21日聯合出版《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一書。該書由雲南保山學院人文學院教師卓輝立撰寫。
有關研究緣於學界和輿論界對於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關係存在著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方面,有研究將傳教士視為與鴉片販子沆瀣一氣的帝國主義份子,忽視了他們參與禁煙運動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將傳教士視為「反鴉片鬥士」,對他們與鴉片貿易的早期聯繫避而不談。
作者卓輝立認為,這些觀點過於簡化,忽略了晚清傳教士對鴉片觀念和態度的轉變過程。他在緒論中分析晚清時代傳教士在中國內地的傳教工作,以及他們如何隨著鴉片輸入而自由進入中國。18世紀末,歐美國家興起海外傳教熱潮,在中國內地成立了宣教組織,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他抵達廣州成為第一個來華的傳教士,開啟了福音的大門。
然而,傳教士也面臨著言語溝通、資金不足和清政府禁教政策等艱巨挑戰,他們通過依附外交機構和洋行取得合法居留權,從而進行傳教活動。不過其行為卻被人詬病,人民將傳教士與鴉片貿易聯繫在一起,產生了負面形象,阻礙傳教工作,更甚發生「晚清教案」。
隨著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西方在華勢力壯大,傳教士得到合法身份後,對鴉片的認識和態度也發生了轉變,認為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禍害也非基督教的教導,傳教士沒有理由與鴉片貿易站在一起,成為「反鴉片鬥士」。
究竟歐美傳教士如何看待西方的鴉片貿易,以及眾多傳教士的立場是否一致?作者深入探討晚清時期傳教士與鴉片貿易之間的複雜關係,利用豐富的外文文獻,詳細考察傳教士對鴉片貿易的認知和態度演變,以及他們在鴉片貿易中扮演的角色。該書的出版為學界和輿論界提供深入了解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關係的新視角,對於理解這一歷史時期具有重要意義。
卓輝立(Huili Zhuo),1991年生,浙江溫州人,2016-2019年就讀於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宗教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20-2024年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雲南保山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中 國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外關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