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時事天下
【時事天下】語言引爆點
2012年07月11日11時36分 上午 Posted.
 | »香港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七月一日在胡錦濤面前宣誓就職。 | 香港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七月一日宣誓就職,隨後全程以「普通話」發表就職演說,引起不少人議論。網上有人議論就不足為奇,但就連紐約時報記者都有留意到,並且認為是一個奇怪的選擇,進而指梁振英全程用普通話的理由,幾乎可肯定是,因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場,結論就是梁振英是跪在胡錦濤面前「磕頭」(kowtow)。
比較一下之前的特首,梁振英的就職演說又真的是有點礙耳,事關歷任特首的就職演說都是廣東話和普通話並用。在2007年,同樣有胡錦濤在場,曾蔭權的就職演說卻是用廣東話。 不過想深一層,又不能過份怪責梁特首。的確,在回歸之前的香港,廣東話和英文是主流語言。但時移勢逆,過了15年的時間,隨著跟內地在各方面的交流頻繁,普通話在香港日趨普及。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二月公佈的人口普查報告顯示,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已經超過英文,成為香港第二大語言。報告又指,截至2011年6月底,香港大約707萬人口中,46.5%聲稱能說普通話,比2001年上升了13.3%。並且有1.4%的人聲稱以普通話為最常用語言,高於2001年的0.9%。 這個現象亦反映在香港的職場上。有香港大型求職網站指,近半年有11%的招聘廣告中,要求應徵者必需識講普通語。以工種分類的話,要求應徵者必需識講普通語的招聘廣告中,銀行和金融業佔18.6%;政府及公共機構佔17.1%;物業及地產佔16.9%;健康及美容業也有超過14%。很明顯,加強對普通話的要求,是為要拓展內地業務,招攬更多生意。
語言其實是一複雜、涉多個意義層面的問題。首先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特別在今時今日的所謂地球村,能夠操多一種的語言,就好似手上有多一件工具,絕對是一項優勢。前一排有一個朋友,到本地一家主流的大機構應徵,出乎我朋友意料之外,三輪面試中,其中一次竟然全程用普通話。而在取得工作後,很快就要協助上司聘請新員工。上司原本已經心儀於其中一個應徵者,甚至向我朋友表示百分之九十九會聘請那個應徵者,但就在最後一日見最後一個應徵者之後變掛,原因只是最後一個應徵者會說普通話。所以奉勸各位會中文的,好好保持中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因為即使在本地求職,可能都會有好處。當然不只是中文,其他語言一樣。多一種,就多一個工具。
除了是溝通工具之外,語言更是一個世界觀的具體表達。例如中文字「禾」田字,是模仿禾穀成熟後向下垂頭的形態。「禾」字除了捕捉了禾穀成熟的形態之外,更有「君子不忘本」的意思,成長以後仍垂頭謙虛注視自己的根源,充份表現了中國人的人倫觀念。又或者在「禾」字右邊加個「火」字,成為個「秋」字。古人在收成之後,取去禾穀,剩下的禾稈用火燒,藉以滋養土地,故秋字象徵一種成熟的狀態。掌握一種語言,無形中是在體會著一種了解生活的角度。若能掌握多於一種差異極大的語言,就能有更闊的視野去看世界,更圓融的手法去解決問題。
可惜語言的不同,亦往往成為不同群體之間紛爭的引爆點。例如在香港,置身人頭湧湧的銅鑼灣,周圍都聽到普通話的聲音,有的人會聽見商機,有的人會聽見中港一家親,有人就會聽到大陸人進佔香港,為求搵錢向內地人獻媚,港人無掟企,進而內心產生憤憤不平的情緒。今年較早前,就曾發生過佐丹奴和 agnes b 等品牌的宣傳標示,因使用簡體字被指踐踏港人文化,遭到抗議。難怪甚至有人稱語言是一種權力的拉鋸。
所以從大體上講,梁振英全程以普通話發表就職演說,你不能說他錯,畢竟香港是中國一個城市,在這類會在全國廣播的大型場合上用普通話,可以說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若果他是抱著曾蔭權的心態,做特首是打份工,家下在香港職場已有要求員工識普通話的趨勢,梁振英在老細面前大講普通話亦無可厚非。
錯就錯在他忽略香港形勢,和自己形象上的死穴。社會不少人仍然以拉鋸戰來看香港和內地的關係,語言是其中一大引爆點。再加上不少人都認定梁振英親中央,只用普通話就更深化「佢唔係企港人呢邊」的形象。這些形勢不看清楚,梁特首只會增加跟港人之間的距離,這對治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 作者:廖長仁,土生土長於香港,現居溫哥華,為歌鄰基督教會傳道人。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