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醫治絕望最好的良方
2011年03月11日10時30分 上午 Posted.
作者:俞敬群牧師
齊克果是丹麥的一位哲學家。他大學畢業論文是以蘇格拉底的「諷刺」爲題而寫成,所以有人稱他爲丹麥的蘇格拉底。他生在十九世紀(1813-1855),那時代流行「時代至上、 群體至上」的思潮;個人往往淹沒在集團之內。人人甘願躲避於「群體」、「時代」與「世俗」之中,成爲一種風尚。 齊克果的哲學命題是「我在」才有「我思」,與笛卡爾哲學所持的基本命題「我思故我在」不同,他的哲學思想强調個人的重要性。正如今日有人喜歡人稱他爲「小李」、「小張 」,或美國社會喜歡人稱他「約翰」、「彼得」一樣,齊克果是今日存在主義的鼻祖,歐、美各地都受到他思想的影響。 在《齊克果的人生哲學》一書中,有一章題爲:「致死的疾病」。日本的齊藤信治把它譯成日文,自1938年至1958年間,總共發行26版之多,可見讀者喜愛的程度。
什麽是致死的疾病呢?他說:「致死的病乃是絕望」。他又說:「…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健康的人;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世上沒有一個人,不曾在靈性深處陷入絕望之中……。世上 從古至今,未能有一個人不害絕望的病。」
雖然齊克果是當時一個反潮流的哲學家,但是,無可否認的,他在大學時代,也深受黑格爾主義影響,黑格爾主張「大理性」的形而上學,即認爲絕對精神爲客觀存在的真理,齊 克果則以純粹主觀性爲真理。他的哲學雖然强調「單獨個人」,却又與後來尼采的超人哲學大有分別。尼采著重人的意志,並强烈反對謙卑,甚至稱基督教所持的是奴隸道德。齊 氏則採取希臘和希伯來兩個民族哲學中最好的結晶,開創了存在主義的先河。在他所寫的書中,有一章他引用了聖經:「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太11:28)
他以這段經文闡述人任何的勞苦、絕望、痛苦…只要有信心,來到主耶穌的面前,心靈絕望就可以脫落,並在主耶穌的愛中得到安息。
回憶在我傳道的經歷中,曾經遇到一位中學教書的女老師,她因爲兒子考不上理想的中學而灰心絕望,以至精神崩潰,住進了精神病院。這真是一個可悲的後果。一天,我到那醫 院去探望她。當我進到醫院,聽到那裏有人尖叫的聲音,真是令人膽顫心驚。哪天,我無法與她談話,在無可奈何之中,我站在離她約有十尺的病房外,向她大喊說:「耶穌說, 『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於是,我就離開。回家後常常爲她禱告。大約過了一個多月,這位女老師就順利出院。神的話語在她身上發生了作用,醫治了她的絕 望病。這件往事,也使我深深感到神的話真是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的。
齊氏還警告人說:「驕傲會殺他的主人」,他也勸人,千萬不要去作「賣褲子買假髮」那種玩弄聰明的事。他所論使人致死的疾病——絕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學業上、愛情 上、經濟上…有遭受了失敗,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嗎?快快將「絕望」扔在河中,仰望耶穌,擁抱新希望。
這樣看來,齊氏所指出的解决方法,對徘徊在哲學思潮、迷失的人而言,確實是一個最好的良方!
(作者為本報專欄作家)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