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我們需要一個能塑造父親的社會
2011年07月02日10時42分 上午 Posted.
作者:廖長仁牧師 現於溫哥華歌鄰基督教會牧會
父親節期間,報章都應應節,登兩則跟父親節有關的新聞。例如有一則報導指在中國廣東省一項調查顯示,廣東的兒童「缺乏父教」。 調查由廣東省婦聯兒童部所做,針對父親的家庭角色及責任問題作調查,在廣州、從化、佛山、韶關等地,訪問了共1714名子女在12歲以下的父親,當中63%的父親認為,掙錢養家是丈夫的主要責任;49.2%的父親認為,應該男主外女主內;34.2%的受訪父親認為男子漢應該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在照顧教育子女方面,74.5%受訪父親從來不或很少為孩子鋪床疊被;72.9%從來不或很少為孩子換尿布;63.9%從來不或很少為孩子洗澡;有一半左右的父親從來不或很少接送孩子上學放學;48.4%的父親從來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做功課。 有專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不可替代的,缺乏父親的教導會令男童終生「缺概」,不是 calcium 鈣質的「鈣」 ,而是缺乏男子氣「概」。聖經當中有一句說話:「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意思是如果父親不按父親的位份去對待和教導兒女,就好容易會令子女失了志氣。「失了志氣」原文的意思:失去了勇氣、希望、信心、灰心喪志、頭耷耷做人。
有中國青少年研究人員甚至指「中國是一個父教缺失的國家,使得男孩在很多方面節節敗退,正在使中國失去一代男人。」因為兒子在成長中會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與性格特點,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令男童失去了男性的榜樣。
其實不只在中國,父親角色模糊亦是很多國家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少西方社會的學者在了解今時今日的家庭問題、年青人問題時都會以隱形父親、absent father、father hunger、fatherless generation 無父的一代去描述今日家庭的困局。身為有3個子女的爸爸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在父親節就特別發表文章,指傳統的家庭生活是「社會的基石」,甚至呼籲要發起一場運動,「把父親重新拉回孩子們的生活之中」。
要父親重新返回孩子們的生活之中,父親本身固然要負上責任,學習在家庭和工作中取得平衡,並且自己要培養出成熟的品格,成為子女的一個依靠和榜樣。不過除了父親本身要有所轉變之外,社會的大環境恐怕亦要有所調節。
我們的社會對一個男人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一個高級行政人員有好多肯定和強調,但對男人作為一個父親的肯定和塑造卻很少,諻論有空間去鼓勵一個男人去成為一個心志成熟的爸爸。就如中國廣東省那份調查報告所顯示,當中受訪的父親平均每星期工作5.88天。一個星期7日,用了6日來工作,扣除睡覺的時間,又何來陪伴照顧子女的空間呢?
工作過份繁忙,物價指數上升家庭經濟壓力越來越大,都會影響到父親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和質素。今時今日有不少政客都打家庭牌,但如果真的認定家庭優先,認定傳統家庭生活是「社會的基石」,除了多一兩日假期,和增加少少稅務優惠之外,政府是不是更應該以家庭健康作為出發點,去制訂經濟以至其他社會政策呢?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