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找死不如找工作
2011年07月22日01時30分 上午 Posted.
作者:廖長仁牧師 轉載自歌鄰基督教會網站
經濟狀況跟小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個常識,亦是每個小市民實際的體會。有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對十個歐洲國家作出調查,發現在2007至2009年間,即是金融危機的期間,這些國家因公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數字有所下降,事關經濟放緩,車輛的使用率減少,交通意外亦自然減少了。不過報告對就業人口的調查就發現,這10個國家的失業率在金融危機期間上升了三分之一,其中9個國家的自殺率都有上升的趨勢。 有關報告在英國醫學雜誌 The Lancet 上公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指在受調查國家中,65歲以下的成年人中,分年齡階段的自殺率增長由5%至17%不等。其中希臘的自殺率增長最大。英國的自殺率就增加了10%,每十萬人中有6.75個人自殺,而且男性自殺的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報告的結論是在金融危機之前,歐洲的自殺率明顯下降,但隨著經濟狀況的惡化,自殺率逐步上升,幾乎可以肯定經濟危機跟自殺率有關聯。 另外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在今年4月份公佈的研究亦有相似的結論,指美國的自殺率隨經濟形勢起跌,經濟低迷時自殺率上升,經濟繁榮時自殺率下降。該報告的研究範圍更大,由1928年經濟大蕭條時期至2007年金融危機,發現經濟景氣跟美國自殺率之間存在關聯。例如在大蕭條時期,自殺率創下紀錄性高點,在1932年每10萬人就有22人自殺。
要防止自殺率在經濟不景期間上升,有關歐洲國家自殺率的報告認為,要向社會福利系統作出更大投資,不過重點不是發放更多失業救濟金,而是要有效幫助失業人士重新就業,並且設立有效機制避免就業人士容易失業。
其實一份工作對一個城市人而言,往往不只是收入的來源,更加是自我的身分和價值的一個肯定。所以當失業時,生活壓力固然是非常巨大,但自我價值同樣受到沖擊。失業救濟金可以暫時舒緩一下個荷包,但對自我的肯定就幫不了多少。
故此政府在社會面臨經濟危機的時候,除了集中在經濟的問題上,一些幫助失業人士肯定自我的教育和宣傳亦都應該加強。 市民亦要學習不要將工作職位和自我價值直接掛勾,雖然一份工作對生活的需要以至生活的模式都有重大的影響,但始終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有家人朋友失業的話,身邊的人除了要了解當事人金錢上的需要,亦要關心到心靈上的需要,明白對方心裡面難受的地方,肯定對方的重要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幫助對方用更闊大的眼光去看眼前的困難。若果發現對方有不尋常的舉動,要及早尋求協助。畢竟共渡時艱,同舟共濟,所講的大概不止是借錢給老友那麼簡單。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