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呂紹昌牧師:教會做對的事
2011年11月10日07時41分 上午 Posted.
作者:呂紹昌牧師
八月份的世界舞台熱鬧非凡,正如酷暑一樣,隨便舉三件大事就可見其端倪:其一,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把美國債信從最高的AAA降為AA+等級,為美國史上破天荒第一遭,立即引發股市連續暴跌,總統歐巴馬越喊話越跌,有論者說此乃標識了美國衰落的分水嶺,盼望不要一語成讖;其二,經過半年的北約轟炸支援,利比亞反抗軍終於奪取首都,掌權四十二年的格達費下落不明。這是第三個所謂的阿拉伯之春,但前途未卜;其三,日本首相菅直人折騰了將近半載,終於在內外交迫之下宣布總辭,是五年來第六個,兩年來第三個首相,短命內閣僅十五個月。舞台雖然熱鬧,但有評論說,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弱領導」的時代,歐洲的倒債風暴、美國的破產危機、大陸的溫州動車慘案,都讓人一籌莫展。 一則平淡無奇的小新聞 世界大事當然還是需要關心,但是一則似乎平淡無奇的小新聞卻出奇地吸引我的注意力。南方喬治亞州伍斯達克市第一浸信會在七月中旬舉辦連續兩天的牙醫義診,免費替沒有牙齒保險的居民看診。結果大出意外,竟有四千人大排長龍候診,甚至有人前一天晚上就趕來排隊。何以如此?一個不大不小的城鎮有這麼多沒有保險能力的人嗎?這兩年來,辛苦的人增多了,需要幫助的人增加了,有的是無能力照顧孩子的母親,多的是無力賺錢養家的父親。喬治亞州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六,已經盤旋多時了,许多人的就業希望看起是遙遠而渺茫。不難想像這些來求診的人心中有多激動與感恩,溫馨感人的場面是少不了的,激動涕泣的人大有人在。這項活動是由喬州牙醫協會及牙齒保健基金會主辦,因為牙齒醫護畢竟不是教會的專業,甚至也牽涉到法律責任的問題,但教會願意投入人力、資源、場地,付出第二里路的事奉,令人讚賞。
這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有兩個理由:第一是個人的理由,因為我曾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牧養教會十一年,對美國東南區有深厚的情感,對這間美國教會也略有認識,感覺尤其親切。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令人拍案與感動的見證;是一個地方堂會能為社區做的美事。教會對社區(鄰舍)有責任與行動,豈不是上帝給教會作光作鹽的託付(路十27)?
關懷鄰舍需付代價
一九九七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目為「一百件教會做對的事」的文章。教會當然不會只做對一百件事情,這篇文章並非要報導一百件「最佳」或「最重大」事件的排行榜。當然,這當中也有大事,譬如基甸會當時於一年之內,在一百五十八個國家中,以七十種語言,贈送了三千八百萬本的聖經。然而,這百件對的事之中絕大部分是「小事」,我相信是大部分讀者沒有聽聞過的事。所報導的對象有:教會、團體、機構、事工中心、宣教機構,以及個人基督徒。事工的內容有许多的變化,除了我們平常熟悉的教會與機構的事工,還有许多是與平日基督徒的生活圈子相隔十萬八千里的事工。我瀏覽這份報導,驚奇於教會所能參與社區的事奉可以是這麼多元多樣變化與創新,令我頗受激勵。其實,许多報導中的事工看來確實也平淡無奇,可能僅是破落社區中街頭巷尾轉角處一個不起眼的小福音據點,但正是在這麼平淡恆常之中,竟然有基督徒與教會能長久的投入愛心、熱情與委身,帶給社區驚人的生命改變,這才是真正動人之處。
無論平淡與否,關心鄰舍永遠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在紐約曼哈頓東區有個史龍克特靈癌症中心,许多來求診作化療的病人根本付不起昂貴的旅館費用。對街教會的牧師設法將教會騰出六個房間,改成招待所,開放給病患與家人投宿,僅建議付區區每晚美金十元的費用。這絕對是「蝕本生意」。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教會有此能力,也願意付出這種代價,並且在教會的異象、目標、資源、策略、共識形成決策的同時,又不造成教會的紛爭困擾或甚至分裂。這絕非簡單的決定。有何美事無需代價?恩典免費,卻是無價。我想起主耶穌在格拉森行的神蹟,用兩千頭豬的代價換得一個無人關心被污靈附身的無名可憐人(可五13)。我們需要做好管家,但靈魂的代價如何用金錢來衡量呢?我是願意的,不過坦白說,我若是這個曼哈頓教會的牧師,我得需要好好禱告,才能有足夠的智慧以及勇氣,來提出這樣的建議。
教會做對的事當然必須內外兼顧。至終的典範是主耶穌。經典之一是馬可福音的記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揚天國的福音,醫治各種疾病、各種病症。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依,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他就對門徒說:『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九35-38《新譯本》)主耶穌向來是一邊傳講真理福音,同時醫病趕鬼。初代教會也遵循著相同的腳步,他們禱告主:「現在求你鑒察,也賜你僕人們大有膽量,傳講你的道。求你伸手醫治,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大行神蹟奇事。」(徒四29-30《新譯本》)
成為願意付代價的人
然而,這兩樣對的事,似乎呈現疲憊衰退之勢。八月份的巴拿報告剛出爐,分為十四個主要項目來追蹤分析二十年之間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變化,結果是全面衰退,舉凡相信聖經、靈修讀經、固定崇拜、奉獻、服事教會、服事社區的信徒人數,平均下降大約百分之十。
我們還在期盼上帝差派領袖來奮興教會。若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弱領導」的時代,那麼教會呢?教會不能沒有合上帝心意的領袖。上帝興起領袖,為的是要預備教會在沒有領袖的危機當中,仍然能繼續建立教會。在「一百件教會做對的事」文章中,作者一開頭就引用了蘇俄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著名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一句話:「只有一大群單純、謙卑的人,以及他們不斷成長的屬靈力量,才有能力改變無神論者。」
陀斯妥耶夫斯基對上帝的認識是深沉豐厚的,他的文字也必須在他的小說上下文中來理解。能改變並贏得無神論者,只有上帝才能。但是,上帝就是樂意使用單純謙卑,願意付出生命代價的人來完成上帝的工作。信徒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檢視,在自己的生活中,什麼是應該付出的生命代價。
大眾媒體偶而也會報導教會所做的好事,但人們總是容易健忘的。當下次教會醜聞一經披露,甚至經過一番渲染,部分信徒可能就信心軟弱了,有些慕道友或者就藉口不到教會,许多看熱鬧的人可能就對教會加深了不信任與鄙夷的態度。基督徒與教會當如何?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魯益師(C. S. Lewis)說的好:「神蹟的出現是要堅固人的信心,好讓在沒有神蹟出現的時候,仍然堅定相信上帝。」
上帝吩咐基督徒要行公義好憐憫(彌六8),因為上帝屬性如此,同時也是為了要操練人的愛心與見證,好讓人在似乎看不到上帝作為的時候,因為教會與基督徒的信望愛,仍然能繼續信靠並等候上帝。
作者簡介 呂紹昌牧師為正道福音神學院教務長、舊約研究副教授。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第43期 。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