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談「文字事工與教會建造」
2012年01月30日07時53分 上午 Posted.
在閱讀習慣逐漸改變的時代中,文字是否成為教會建造的必要條件?這似乎越來越不明顯,但此地所不明顯的,並不意味在另一地也是如此。文字的價值需從較長遠的角度來看,才能看出其重要性來;特別文字事工對教會建造有超越時空的影響,不能光憑外表當下立判,需以長遠的眼光來判斷才更正確。
筆者不久前剛從號稱「杭州的耶路撒冷」──蕭山訪問回來。這裡約有七十幾間教會、四百多個聚會點;約有十幾萬的基督徒,信主比例超過百分之十。全區沒有一間三自教會,清一色都是倪柝聲系統的家庭教會,且沒有其它宗派進來,這樣的教會在建造與拓展上跟文字事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初次來蕭山,很令我猜疑的是為何這麼多的聚會點和教會能表現得如此合一,如同一間教會?好比幾年前四川地震,這裡的信徒大都是農民卻眾志成城,一起奉獻了五百萬人民幣,表現出基督徒對社會關懷的愛心,乍聽之下都覺得不可能,但他們就是這樣做出來了。他們怎能有這樣的行動?這背後的因素可能是一心追求教會成長的牧者所想要的,因為他們具有合一的成長記號。為何他們的教會能不斷地拓展,卻多而不亂、多而合一?一定有甚麼共同的DNA,否則不可能形成如此合一的結果。是的,這四百多個聚會點都有同樣的聚會和同樣的教導,且一心委身於基督,才能在關鍵時刻產生相同的感動與行動,推敲其原因,都源於倪柝聲早期所留下的文字影響,因此文字事工真的不能讓人小看。蕭山教會的見證對國外的基督徒少有人知道,但已記載於《恩流信江》──蕭山大復興記錄中(美國見證出版)。 教會建造跟講道者有密切的相關,若講道者不能見到某些屬靈含意,就不能達到建造教會的某個程度。然而大陸屬靈書籍出版受到不少限制,網路雖有介紹甚麼好書,但這些書幾乎不會在他們的書房出現。這樣,在牧養上他們怎能供應信徒的需要呢?在國內不易取得好書的情況下,對於屬靈書籍的渴求,他們都有比外面的人更迫切的心。所以一旦有恩典,有人把好書帶到他們面前,他們都會認真去閱讀。比方說,前年蕭山教會的講道者約有兩千位,便一起閱讀倪柝聲之前寫的《正常的基督徒生活》、《主工人的性格》;去年則是另外兩本《初信造就》、《得勝的生命》。這樣的閱讀,對整體教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牧者得到共同的教導,在餵養信徒、帶領教會上就會有一致性的方向。
有時我會想倪柝聲若今日出現在會場,對這群兩千位同工分享相同的主題,不知會不會比直接去讀這兩本書的效果更佳?我想並不會,因為閱讀是讀者自己去找答案,比坐著聽講要更有主動的心;閱讀不是聽聽就過去了,它可以隨時作筆記,供日後更多的思考。倪柝聲雖離世已四十年,但他的文字仍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再次見證文字對教會建造的重要性。
今年蕭山的講道者有更大的挑戰,他們要花三年的時間一起讀《倪柝聲全集》共六十二本。真是何其有幸,因為他們不讀別的,而是專心在三年內讀完這六十二本書。若深入瞭解影響中國的三位屬靈偉人性格──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會發現王明道對中國的貢獻是著重在基督徒的品格與操守,但北京教會隨著王明道的離世,已日漸式微;宋尚節對中國的貢獻是傳福音的熱情,但隨著他的離世,熱情之火也隨之淡化;惟倪柝聲對中國的貢獻是把建造教會的藍圖寫出來,成為傳承的命脈,至今仍然影響國內外教會的建造。像這樣,三年後蕭山的兩千位講道者把倪柝聲的思想研究完了,且彼此以共鳴性的態度相互學習,在延續倪柝聲建造教會上不知會有怎樣的倍增力產生?
其實不用等三年,在以往持續閱讀中就可看出。在閱讀時,這些講道者不但受造就,且信徒也聽得出牧者的講道是有內容、有學習的。教會若有一股學習長進的氣氛在帶領前行,信徒一定會受鼓勵前進,這樣對教會的建造是深遠而重大的。
試想兩千個講道者一起讀相同的書,並且照著書中所教導的去行,這像甚麼?像一股洪流一樣,所到之處令人不可遏止;而且一起閱讀時,也像得到作者的屬靈遮蓋,只要去行便會帶來作者的祝福。倪柝聲的文字記錄已流傳久遠,早已證明於教會建造上是有益的,所以對蕭山教會而言,那不是要不要去讀的問題,而是讀完後該怎樣去執行的問題。當四百多個聚會點的講道者,在一年內一起閱讀,一起行動最能鼓勵落單的教會繼續前行;而且有目標的前進,同心建造最可以帶來信徒的學習果效。
地區性的教會建造,跟講道者一起閱讀有密切的相關;因為講道者怎樣讀,就會怎樣教導,最後便形成怎樣的教會氛圍。這是為何倪柝聲三、四○年代在上海時期,便有一群甘心樂意的人幫他整理文稿,而成為今日流傳的書籍。也正如今日蕭山教會,有些人看到講台供應對教會建造的重要性,便有《天糧》、《拾珍》等造就性刊物出現,因為他們都看到了文字對傳道人、對未來教會深遠的影響。文字工作雖是沉默的,卻可以穿越時空、跨越洋海,進到许多受限制的地區;即便作者早已離世,但仍能在地上繼續發揮影響力,這就是文字不可讓人小看的地方。
大陸的屬靈書籍雖少,不像台灣隨手可得,反而造就他們想追求的心,若能因此得到合適的書來餵養教會,那是上帝特別的恩典;反觀台灣的屬靈書籍雖多,但也考驗了讀者的辨別力,若能因此找到合適建造教會之書,且努力去研讀並實行,那也是上帝對台灣教會的奇妙恩典。
******
作者:李鴻志牧師;蒙允轉自「李鴻志的文字天空」 http://www.wretch.cc/blog/calebx123/28459135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