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時事天下
何為:為什麼主流同性戀會「恐同」﹖
2013年06月28日05時05分 上午 Posted.
近日社會上一班「後同性戀者」曝光。他們是性少眾中的性少眾,因為他們想脫離同性戀生活,卻仍有同性戀傾向,與現時主流同性戀有所區分。 主流同性戀對後同存有根本性的誤解或曲解,因為後同不是如他們所說的「變為異性戀者」,只是在有同性戀傾向下不繼續過同性戀的生活方式。說他們由「同」變「異」完全是大錯特錯。 不過,主流同性戀卻無意接受事實。同性戀運動門戶網站「同志亮點」至今天仍堅持同性戀不能改變,並抹黑幫助「後同」的輔導機構為「拗直同志」,一口咬定他們是被改變為異性戀的一群,或索性否定他們仍有同性傾向。 這樣的誤解不斷出現,甚至透過破口進入基督教媒體,混淆視聽。無神論者虞瑋倩在教內言論平台《時代論壇》登刊有評論「後同」組織的言論時所連接的網站正是「同志亮點」,該文章的觀點正犯上以上錯誤。
據輔導組織估計,本港後同性戀者至少有百多人,相比社會上起可能約3至4成主流同性戀人口而言,他們堪稱「小眾」。他們有的人在仍有同性傾向下會與異性結婚,亦有人選擇單身。
雖然後同比主流同性戀更小眾,但卻不獲主流同性戀接納,可說面對雙重歧視。一方面社會部份人未能接受同性戀,另一方面亦遭坐擁強大輿論力量主流同性戀社群打壓。但諷刺的是卻無主流同性戀卻對異性戀者「變成」同性戀提出反對。
他們近日曝光後,主流同性戀出現一連串「恐後同」現象。自稱關注性小眾權益的「同志公民」竟呼籲同志社群「警惕」後同,並硬指他們接受過其實不存在的「拗直治療」。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剛成立「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當中大部份不但拒絕後同組成的組織「後同盟」加入,連提及「後同」亦容易惹是非。關啟文博士在小組上提及「後同」,即被報章杜撰言論,被主流同性戀團體代表曹文傑暗指為「扮代表」(見:《蘋果日報》憑空杜撰我的說話──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的報道。但關博士仍然堅持「後同」的聲音應受到正視。
為什麼主流同性戀團體如此懼怕「後同」呢﹖
一直關注主流同性戀運動的教內人士認為,主流同性戀反對後同及有關的機構「消音」是由於他們要建構「同性戀傾向是與生俱來的」的假象,因此極力否定有形成同性戀的後天因素,亦否定性傾向可改變的事實,甚至不主張改變性向但離開主流同性戀圈子的的「後同性戀」亦無辜成為眼中釘。
雖然社會上不少同性戀者對情感專一,但亦有為數不少的同性戀社群仍主張開放的性生活。以「同亮」為例就有不少教人如何在公眾桑拿浴室「獵艷」的文章。但「後同」堅持不向同性性慾低頭的態度無疑與他們主張的有極大的差距,或許因而成為他們無法接受「後同」的原因之一。
(作者是一位關心社會的巿民,亦是敢言基督徒。不甘教會不敢在社會為真理發聲,亦不甘弱勢社群被欺壓,金句:「社會上有公義,但真理將比社會公義更公義」)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