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歐格理牧師:探索今日教會的病因(上)
2012年01月06日06時58分 上午 Posted.
作者: 歐格理牧師
有八大因素,阻礙了教會培育向耶穌全然委身的、自發而倍增的門徒。 一、 牧者們偏離了起初的呼召 以弗所書第四章12節確切地表明了牧者的職責﹕「為的是要裝備聖徒,去承擔聖工,建立基督的身體」(聖經新譯本)。教會領袖被分派的任務,就是預備和培訓平信徒,因著他們在基督身體內的服事地位,而被稱為聖徒。上帝所有的子民都是宣教士,教會的同工則是管理員。領袖存在的目的,就是服事、鼓勵並訓練宣教士們能夠宣教。
而我們的屬靈領袖,许多已經變成了活動發起人、教區管理者或專業關懷人士。牧師和會眾的情感紐帶幾乎就是:「我若有難處,牧師,希望你助我渡過難關。你若不出現,就沒有盡到牧師的職責。」其實,這些任務本是派給會眾的,而牧師們卻擔當了不屬於他們的任務。教牧關懷是需要的,但大多數會友也應當彼此服事。
二、 企圖通過組織活動來造就門徒
門徒增長是關係的產物。耶穌呼召十二個門徒與祂同行,通過親身的交往,使他們的生命得以改變。使徒保羅與提摩太並肩作戰,訓練他日後擔當重任。現今教會卻用舉辦活動的方式,取代了以人為本的門徒增長。例如:分級主日學,成人教育班,或各種結構井然的項目。所有這些活動,都有助於門徒發展,但它們失去了門訓最核心的要素:每一位門徒,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特有的成長進度,而這是基於每個門徒都能順應向己死、向主活的呼召。否則,連一個門徒也不會有。通常,活動有四個特點:
以知識為重
活動常基於一種假設:知識帶來生命轉變。但知識本身並不能改變生命。我們可以贊成一整套信仰,卻不讓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以一代多」
大多數的活動都由一個或幾個人籌備策劃,其餘的參加者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講道。如果單靠講道就能勸誡門徒,使之委身於主的話,那門徒早該造就好了。講道的信息需要與社羣生活息息相關,才能討論並應用。否則,主日敬拜一結束,大部份的講台信息便隨之消失了。
具有系統化和同步化的特性
大多數活動忽視個人的成長進度,這恰恰是門訓的基本要素。大多數活動是以同樣的進度,接受同樣次序的內容。走完一套程式,就等於造就了門徒。這種系統和同步化的特性,對門訓來說,只有反作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門徒培訓要量體裁衣。
對個體的責任感往往要求很低
有人督促我們向耶穌負責嗎?有些門訓活動,表面上蠻有要求,但仔細考察就發現它只是完成佈置的作業,而不是投入生命的改變。
三、 簡化了的基督徒生活
我們將基督徒的生活簡化為:只從耶穌得利,卻不要門徒生活。我們注重於從耶穌得好處,而非遵從耶穌去生活。我們索求無度卻從不順服。把基督教簡化到僅僅相信罪得赦免,讓天天順服主的信徒生活變得無關緊要。我們與呼召我們的主已經分離,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得了赦罪的好處,有一種內在的、樂觀的平安,並將基督徒生活等同於做一個正派人。
四、 把門徒分為兩等
许多人在作基督徒和作門徒之間劃下界線,涇渭分明。有平信徒與專屬的等級:牧師、宣教士等等。但聖經中的門徒,並沒有平信徒與菁英之劃分。许多基督徒沒有活出基督門徒的樣式,還是可以稱作基督徒,卻難脫其責。保羅的確指責這些不成長的基督徒,在基督裏是嬰孩,該吃飯的時候還在吃奶。但保羅責備的是信徒缺乏應有的成熟模樣,而不是主張應該將門徒分成兩種等級。
未完待續。
本文由徐戈摘譯自Greg Ogden的著作 Transforming Discipleship: making disciples a few at a time,陸尊恩審譯。
蒙允載自《使者》雜誌2011年11/12期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