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牧者的話
歐格理牧師:探索今日教會的病因(下)
2012年01月13日07時07分 上午 Posted.
有八大因素,阻礙了教會培育向耶穌全然委身的、自發而倍增的門徒。 五、教會領袖不願呼召人做門訓 教會領袖們似乎不願重申耶穌明言的門訓條件。我們假設,叫會眾捨己,他們便會逃到附近的教會去。所以我們降低門檻,講道的信息都是只關乎自己,而不是唯在耶穌裏捨己,才能找到自己。我們若傳講一個無關痛癢的福音,最終是一場幻滅,因為它不會照所應许的拯救我們。我們只有照耶穌的規條行事,祂才會喜悅。而教會領袖們不願呼召會眾委身,也许暴露了個人的某種恐懼,或许我們怕在眾人面前活出傳講的信息?是否因為我們想要脫身,所以對會眾設立高標準?容我改述Willard的話:當下這種素質的門徒,並非與領袖能力無關,恰恰相反,這正是原因所在。 六、錯誤的教會觀
這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的時代,基督徒群體已然四分五裂。教會任由信仰私人化的潮流削弱了群體的緊密聯系,動搖了門徒形成的基礎。保羅說,「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並且每一個人都是作肢體的。」(林前十二27)我們作為信徒的身份,是在群體中被發現和塑造出來的。在教會中,我們的個人特徵得以保存。若脫離了教會,我們也就失去了個體身份。我們的價值在於,運用獨有的屬靈恩賜去建造教會,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基督徒的生命,有其固有的共同特質。
七、沒有明確的成長路徑
大多數教會沒有一套公開、明晰而成熟的門訓方法。如果造就門徒是教會的首要任務,難道我們不該期望有一些普遍能夠接受的在基督裏成長的途徑嗎?很少能找到教會有考慮周詳、易於掌握的方式,讓人藉此培訓成為自發的、倍增的、向基督全然委身的跟隨者。我們的心裏沒有目標,所以也就沒有路徑提供給想要了解門訓涵義的人。
八、缺乏個人門徒訓練
造成之前七種基督徒生活缺憾的主因,是人們沒有參加過個人門訓。門訓的真正意義是「在一種負責任的關係中,經歷一段時間和過程,帶領信徒在基督裏成熟長大。」動機和自律最終不會通過諸如聽道、上課、參加團契等途徑產生。而是在一個高度負責、相對透明的關係裏,以真理為中心、三到四人的小型門訓小組中,方能產生。
*******
作者: 歐格理牧師。蒙允載自《使者》雜誌2011年11/12期(http://afcinc.org/LinkClick.aspx?fileticket=aRkEsBWT2IM%3d&tabid=3250&language=zh-HK)。 本文由徐戈摘譯自Greg Ogden的著作 Transforming Discipleship: making disciples a few at a time,陸尊恩審譯。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