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 > 其他
樸相真:為什麼要建立基督教學校?
2013年05月20日09時19分 上午 Posted.
作者:樸相真/翻譯:李知誠 一、引子:不過是「又一所學校」嗎? 為什麼要建立基督教學校呢?我們看到:城市化導致許多農村學校關門大吉,教會主日學校急需復興,傳統的教會學校依然不少……為什麼還要建立基督教學校呢? 二、基督教學校的本質
其實韓國近代教育的歷史本來就是從教會學校(MissionSchool)開始的。1910年韓國大大小小的教會學校有796所,現在韓國基督教學校聯盟下屬335個學校。
但是隨著韓國教育制度層出不窮的各種變化,教會學校在時代潮流中不斷掙扎,漸漸喪失了作為基督教學校的本質。因此繼承和恢復韓國基督教學校的美好傳統,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
首先,我們要厘清「教會學校(MissionSchool)」,「基督教界的學校」和「基督教學校」等不同概念。
1、「教會學校(MissionSchool)」和「基督教界的學校」的本質 「教會學校(MissionSchool)」是由宣教士設立的,和設立宣教士所屬教派密切相關,以教育為手段來實現宣教大使命的教育機關。因此教會學校有每日禮拜、聖經課程、奮興會、傳道計畫等。
「基督教學校」和「教會學校」不同,教育不僅僅是傳道的手段,同時也是教育的目的。既重視教育的品質和專業性,也重視基督教精神。但是一直以來,「基督教學校」和「教會學校」常常被混淆使用。因此,我建議區分「基督教界的學校」和「基督教學校」這兩個概念。所謂「基督教界的學校」,是指以基督教精神為教育哲學,由教會或者信徒建立的比較寬泛,廣義的基督教學校。而「基督教學校」是指,不僅學校的建校理念源於基督教,更重要的是整個學校的教育過程和所有科目都是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的基督教學校。
2、關於基督教學校的四種類型 根據對「基督教」和「學校」這兩者關係的不同設定,「基督教學校」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基督教」學校。基督教色彩太強,幾乎近似於教會了。學校完全被教會、牧師、校長等基督教機關所支配、管理,宗教色彩濃厚,非常強調順從,權威主義。重視學生的靈性,而不是學習成績。 (2)「基督教學校」。另一個極端,雖然學校是教會所設立,或者和教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學校本身幾乎和世俗學校毫無分別,追求高升學率、高就業率。聖經課程和禮拜流於形式。學校希望通過在高考的競爭中得勝,以此來誇耀自己作為基督教學校的優越。 (3)「基督教」和「學校」的分離模式。學校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注重教育宣教;同時又竭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學校、精英學校;但這兩者卻是分離的,毫不相干的。基督信仰在聖經課程,門徒訓練,或者每日禮拜以外的其他方面絲毫不見蹤影。教師們身兼服事的工人和努力的教師兩種角色,但是互不相干。 (4)「基督教學校」的統一模式。「基督教的」和「學校的」很好的統一在一起。不僅學校建立在教會和基督信仰的根基之上,不僅教師是基督徒,不僅是有聖經課程或者每日禮拜,整個學校的管理、課程、活動、教育內容當中都浸透著福音和信仰。
3、基督教學校的本質 毋庸置疑,教會學校(MissionSchool)在韓國基督教學校歷史上曾經居它黹間C但是教會學校的局限在於,基督信仰無法真正深入到學校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和時間當中,僅限於禮拜和聖經課程。作為世俗教育體制一部分的教會學校,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諸如高考、官僚主義、生存競爭等許多限制和壓力。因此,重新建立基督教學校成了今天時代的要求。
「基督教學校」和「教會學校」不同的是: (1)基督教學校在教育內容上堅持內在化,竭力教導基督教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在語文課上,也追求基督教化的語文教育。 (2)基督教學校同時具有「代案學校(alternativeschool)」的特點,換言之,反對一切圍繞高考指揮棒的非人性的、熱衷於生存競爭的現代工業社會流水線式的學校教育,培養懂得和追求尊重生命和人格的人,而不是功利性人才的學校教育。 (3)基督教學校核心的力量不在於背後教會或個人的財力,而在於人——教師的生命。重要的不是令行禁止、上通下達的行政架構,而是每一個教師積極奉獻的水準參與。
三、基督教學校的必要性
1、基督教教育的必然要求 基督教教育不同於教會教育(主日學),基督教教育無論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完全超越了主日學的概率。對於學生們來說,最重要的教育場所首先是家庭,第二是學校,最後才是教會。因此,基督教教育必然要求在家庭中,在學校裏,最後才是在教會中進行基督教教育。 2、全人性信仰教育的必然要求 基督信仰絕不僅僅意味著停留在教會圍牆裏的「教會生活」、「信仰生活」之中,而意味著掌管我們整個人的身心靈(全人),整個生命。因此信仰必然要與學生們的語文、數學、社會、科學、藝術、英文等每一項科目息息相關,和學生們的課外活動、興趣愛好不可分離。 3、培養基督教人才的必然要求 今天的世俗教育越來越遠離神所喜悅的正道,代之以尼Q性的、自我中心的所謂人才教育。因此,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符合神心意的、敬畏神並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來建造神的國度。 4、基督教憐憫和公義的必然要求 滿有慈愛憐憫的神創造了每一個人,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神同樣要求我們關心和愛那些貧窮的、被藐視的、有殘疾的、學習分數不高的人。神揀選了世上愚笨的,要叫聰明人羞愧,因此基督教學校不要追求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學校、貴族學校,相反要成為踐行神憐憫和公義的學校。 5、反省教會學校的必然要求 今天的教會學校隸屬於國家教育體制當中,接受國家的經濟支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許多限制,整個課程設置和一般學校幾乎沒有差別。因此基督教學校不要重蹈覆轍。 6、基督教世界觀的必然要求 基督教世界觀在呼籲著基督教學校。基督教的世界觀要求我們抵擋今天蔓延如滔天洪水的人本主義的世界觀,以及建立在各種人本主義世界觀基礎之上的各類學校教育,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基督教學校。
四、基督教學校的現實可能性
1、學校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今天許多人對傳統的學校教育提出了異議,代表性的有「家庭學校(home schooling)」。 但是學校教育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優點,錯的是學校教育的目的、方法、哲學,而不是學校教育本身。今天許多非基督徒也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他們在各種人文、哲學、道德、新興宗教的基礎上努力建立他們的教育烏托邦;曉得自己是罪人,同時又曉得真理在哪里的基督徒難道不更應該關注教育嗎?
2、基督教學校的四重使命 (1)聖化的命令 這是對於基督教學校教師的命令。在基督教學校中,傳達的媒介就等於傳達的內容,教師的生命直接影響和造就著學生的生命。因此基督教學校的教師不斷維持與神同行的生命,維持美好的靈性是至關重要的。 (2)宣教的命令 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對於基督教學校來說,具體地體現在學生「門徒化」的使命當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督教學校的教師都是「被差遣到學校的宣教士」。 (3)文化命令 基督教學校要求以基督信仰來教導一切學校課程,這事實上就是基督信仰對文化的征服。每一項科目:語文、數學、社會、科學、藝術、英文,都應該在基督的權柄之下。為此,基督教學校需要許多專業的研究工作。 (4)愛鄰舍的命令,或者叫社會責任 教師的第一個鄰舍就是學生,教師要愛學生;第二個鄰舍是被扭曲的教育現實,教師要作光作鹽,為走進了死胡同的現行教育制度找出一條出路。
3、基督教教育共同體 (1)基督教學校、家庭、教會共同體性的努力 獨木不成林,基督教學校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首先基督教學校需要和家庭、教會結成非常緊密、共同協作的教育共同體。因為對於學生們而言,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讓家長分享、認同、接受基督教學校的教育哲學和異象,成為基督教學校最忠實的後援、同工和協作者。同樣,平時在基督教學校,主日在教會學校(主日學)的教育也應該是連貫和一致的;教會和基督教學校在人力物力上也應該有許多交流和協同。 (2)基督教學校教育研究所 基督教學校教育研究所在神學理論上為基督教學校指示方向,在實踐上提供具體教育方案(教材、輔導、社團活動、科目等),召開各種學術研討會,發行刊物雜誌,普及和培養基督教學校的師資力量。 (3)基督教教育(師範)大學 對於一個基督教學校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財政,而是培養和培訓教師。可以說,基督教學校的生死成敗,完全取決於教師的資質。因為基督教學校和一般學校不同,師生之間的人格交流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的異象、使命、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因此通過好的基督教教育(師範)大學培養和培訓好的基督教學校的老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從長遠來看,要有專業的基督教教育大學培養專業的基督教學校的教師人才。從範圍來看,基督教教育(師範)大學培養和培訓的對象決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教師,同時也應該包括學校的校長、理事、教監,以及各級中層負責人員。 (4)基督教教育共同體的形成 一個好的基督教學校,需要形成一個好的基督教教育的共同體。 首先,需要總會的支援。不僅是在經濟方面,總會要為基督教學校設立專門的協作機關,出臺專門的政策,竭盡所能。 其次,需要校園宣教團體的支持。不僅是青少年和兒童事工團體,更需要大學生宣教團體的支持。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在校園中的時候,就願意奉獻到基督教教育的事工當中來。 第三,需要基督教學術研究人員和機構的支持,特別是基督教教育學專家的幫助和支持。 第四,需要諸如「基督教師聯盟」、「好老師運動」等民間組織的支援,通過他們推動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變。 第五,更需要基督教學校之間彼此的支持。
五、結語
今天,學校教育和教會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危機中孕育著生機——新時代的新的基督教學校。
(作者為韓國長老會神學大學基督教教育系教授,韓國基督教學校教育研究所所長,韓國基督教教育研究院理事。)
注解: 1、本文為作者2006年出版的專著《基督教學校教會論》第一章的簡譯。——編者注
[本文轉載自《教會》2013年5月總第41期(https://www.churchchina.org)]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