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 > 神學院校
崇基「佔中」研討會慶金禧思考公民抗命
2013年11月12日09時32分 上午 Posted.
 | » 11月5日研討會。左起﹕林榮樹牧師、邢福增教授、龔立人教授、葉菁華教授、關瑞文教授 (圖﹕基督日報) | 從1963年創校的崇基神學院踏入金禧,適逢港府正籌備政改諮詢,以及「佔中」運動興起,學院於是在11月4至5日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舉辦「和平佔中神學研討會」,讓教牧信徒從信仰角度反思公民抗命的參與。 五十年前,香港教會在殖民地政府管治下,鮮有對社會問題作出批判與探討。今天,面對爭取全民普選的危急存亡之秋,「和平佔中」就成為教內熱題,意見紛紜。 力抗強權顯公義 研討會首日,四位崇基教師由釋經角度探討公民抗命。謝品然博士先從希伯來先知的傳統──「行公義好憐憫」說,抗爭是重要的神學思想,希伯來民族歷經五大帝國的威權統治,而歷世歷代的以色列民族皆以武抗和非暴力手段去挑戰強權。這種因自由受轄和尊嚴受損所作的抗爭,涉及對公義政制的理想追求,這亦是「和平佔中」運動所強調的。
劉翠玉博士解讀常用作支持政教分離的福音書經文──「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時指出,古時用作「上稅」的猶太錢幣是羅馬政權的宣傳工具。錢幣一面是凱撒像,另一面刻著異教神明和神殿的圖像,顯示羅馬君王利用宗教作鞏固政權的手段,可見宗教和政治是不能分割的,並同時影響民生,因此教會就不能因「政教分離」而對避談佔中,反之要就這場影響民生的運動多作回應。
盧龍光院長則借《羅馬書》13章有關順服權柄的經文,認為順服掌權者是出於良心,這顆良心是面對上帝並非在位者。在位者亦有責任按照神的旨意賞善罰惡。倘若在位者偏離神意,信徒可選擇本著良心受罰而不服從權柄。
陳龍斌博士以社會符號學的角度分析啓示錄十三章記載的「獸」。「獸」是「禽獸集團」,即邪惡軸心。而經文記載的兩隻獸和羔羊都是暴力符號。從末世論的角度看,上帝站在公義之處,卻同時容讓「獸的國度」暫存於世。「既然《聖經》有暴力想像,那麼信徒能否想像一下暴力呢﹖」陳教授認為,若然我們怯於不義權勢而不敢談論「佔中」,公平公義便難以實現。
挑戰建制求復和
第二天的研討會上,多位教員從福音派歷史、系統神學、實踐神學、歷史契機和天主教的角度出發。邢福增博士概述福音派教會自七十年代至今的社關參與。
邢教授說,本土福音派的社關意識始於七十年代大專學界的「認祖關社」熱潮和《洛桑信約》的公佈。及後在八十年代因回歸問題而成立議政團體關注《基本法起草,回歸後對民主的訴求,以至最近的佔中商討,都見證福音派對社會日益關注。但可惜教會在佔中議題上意見分歧,基進福音派積極支持民主理念,倒退福音派則批評教會過份參與社會運動而忽略傳福音。 葉菁華以「復和與教會使命」為題,表示耶穌潔淨聖殿、在安息日治病趕鬼等,無不挑戰既有制度。而醫病趕鬼應由個人層面擴闊至解決疾病的社會根源,對抗壓迫人的權柄,這是教會令世界回復和平的使命。 關瑞文教授引述馬丁路德金的名言說,人有道德責任去服從正義的法律,也有道德責任不服從不義的法律,從而帶出基督徒要憑良心「犯法卻不犯罪」。由此可見,公民抗命既是健康的民主行為,也具神學基礎,所以教牧宜讓信徒自由決定抗爭與否。 龔立人博士則引用馬可福音1﹕24探討「歷史契機」。昔日,耶穌得悉約翰下監後,就把握機會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如今,當「佔中」的契機出現後,信徒應效法基督,思考如何在教會處身的社區中作出回應。龔教授還說,除了靜待契機,我們甚至可以扮演契機的締造者,上帝亦樂於回應人的契機。
最後夏其龍神父以天主教的角度論公民抗命。他指出四至五世紀時期的統治者教會抗命就是背叛的行為。然而今天的教會則將抗命理解為維護基本的權利的手段,這種抗命是應當對整體公眾的權益和公義的追求和維持。對於佔中,他認為基督徒應視這種政治參與為基本權利,且這權利非出於某個政權的善心或我們乞求才可得到的。
除了神學研討外,大會亦在首天下午邀得「和平佔中」發起人陳健民教授和「幫港出聲」發起人鄭赤琰對論「香港社會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另一位「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教授與基本法起草委員譚惠珠對論「從基本法及本地法律看爭取普選特首。
研討會完結後,大會以合一崇拜作為尾聲,不同宗派及政見人士包括佔中發起人朱耀明和反佔中的港福堂主任吳宗文牧師同領聖餐。
崇拜時,香港神學院禇永華院長說﹕「雖然上帝子民意見不一,但我們都是神的兒女,在主裡是一家人。」盧龍光牧師亦表示政治立場並非絕對真理,在基督裡,不論猶太人、外邦人、自主的、為奴的、男的、女的,都可以在基督裡同領聖餐,不同政見人士亦然。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