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宗派
「衛理發光」系列(二) :約翰衛斯理的平衡神學觀
2007年12月10日02時51分 上午 Posted.
為宣揚衛理精神、幫助台灣信徒更深明白衛理傳統,衛理公會上月底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同時也是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盧龍光牧師,來台舉行「衛理發光」講座,續「衛理發光」─什麼是Methodist? Q2: 約翰衛斯理的神學觀如何形成? 要想了解約翰衛斯理的神學觀,盧牧師先簡介他的父母。上文提過約翰的父親是一名聖公會的牧師,但他的母親卻是名清教徒。聖公會重視外表的儀式及清教徒對信仰敬虔的要求,都深深影響日後約翰信仰價值觀的形成。除此之外在他一生中發生的數次難忘親身經歷,也擴展了他的神學視野。
大學畢業不久,年輕的約翰衛斯理為推行敬虔運動,前往美國傳道,但結果卻大大失敗,外加情場失意,就在這樣沮喪、低落的氛圍中,約翰搭船返回英國,沒想到在海上遭逢大風浪來襲,「於此危急時刻,約翰衛斯理才發現原來自己很怕死,雖然身為牧師,但在死亡面前是這樣不安。」然而船上的另一批德國基督徒(莫拉維弟兄會),此時卻能平安、喜樂的唱著詩歌,「這段接近死亡的經歷,帶給一直以來強調敬虔、信仰規矩的約翰很大衝擊。」
回到英國後持續擔任聖公會牧師的約翰,平日照舊牧會,心中卻對得救有更深的渴慕與疑惑,他偶爾參加莫拉維弟兄在當地的聚會,於此同時弟弟查理向他分享內心異樣溫暖的「經驗」,也令他好奇。過分強調外在行為的規範,反而成為信仰的重擔,這樣的感受直到某次約翰參加莫拉維聚會,聽到有人在會中宣讀馬丁路德寫的羅馬書註釋序言,講到信心與恩典的關係,在那時上帝的恩典、對得救的把握也讓約翰經歷那特別的溫暖,使他不再有對死亡的恐懼。
「經歷死亡的真實,才讓人發現信仰不只是一堆口頭禪和腦袋的知識。」盧牧師表示,「約翰衛斯理強調我們要按照聖經來生活,講規範、循規蹈矩,但停在那裡就很危險。」你是否真實經歷上帝的恩典、擁有對得救的確據?他要在座聽眾察看自己的信仰是因著什麼而信,「如果你只是因為上帝很『靈』才信祂,那跟香港拜黃大仙廟的有什麼分別?」你是否有對神完全的倚靠、得救的確信?與神建立這樣的關係,擁有這樣內在的經驗是很重要的。這也帶出衛理宗的第三個特色:內在經驗與外在行為的平衡。
今天教會很大的問題是失去平衡,譬如過份去追求屬靈經驗,以方言為例,過分追求方言或以方言自誇都是不對的,保羅在哥林多書裡說得明白,「講方言只能造就自己;若我能說天使的話語,沒有愛,一切也是枉然。」盧牧師表示,現在很多人只強調屬靈經驗,醫病、趕鬼,教會裡面都看這個,沒有真正講聖經的。「約翰衛斯理之所以偉大,因為他是聖經的信仰、聖經的基督徒。雖然屬靈經驗是好的,給他一種平安,但約翰很看重聖經。經驗背後聖經的基礎,聖經的研讀是他信仰中很核心的一部分。」
以上也是衛斯理神學四大支柱的其中之二,擁有個人經驗的重要,但必須聖經是第一。 (二) ……未完待續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