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教會發展
鄧紹光談教會自由主義及世俗化危機
2012年11月22日02時40分 上午 Posted.
香港這一彈丸之地上,基督教資源之多元及豐富程度超過任何華人所及之地,但基督徒的人口比例卻不見長足的增長。每年通過福音工作接觸及加入教會的人未能令教會更興旺,每年從教會流失的信徒數字亦相當可觀。對於教會發展的趨勢,近日有神學院院長對香港會否走上西歐教會衰落之路表達了憂慮。 自由神學:讓教會訊息失去獨特性 針對教會衰落的主因,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科教授鄧紹光博士昨日接受本報訪問,對教會自由主義滲透及世俗化等現象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觀察。他先談自由神學的景況:「自由神學的問題涉及我們會否過度著重信仰在處境的意義。我們常講相關性,但不知覺地犧牲了信仰獨特性。」 他解釋:「我們常常太強調信仰要在處境中有影響或轉化作用,但漸漸不免被處境牽制,或假定了一定要教會面對。這很容易落在一個情況:我們慢慢忘記我們的信仰或教會要講的是什麼,這是失去了自我身份。」
但他亦表示這不單是自由神學獨有的問題,甚或福音派教會亦弓陷入這樣的問題中:「我們要小心處理。當然教會不是要不吃人間煙火,但當回應處境時,常常不免會扭曲了信仰,為要回應處境。」他舉例教會傳福音時,內容用詞往往為教外人難以明白,於是不少人會想「要不要轉換一下概念﹖」結果一轉換,所傳的訊息便失去基督信仰的獨特性。
「福音生活」被扭曲成「無痛生活」
福音訊息中,「罪」就是一個容易被轉換的概念:「今日基督徒講罪時,越來越對『罪就是對上帝的得罪』等訊息難以啟齒。他們會告訴對方:如果你生活不開心、家庭出問題等,這就是罪。
當然這是罪的現象,但更根源的是人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這樣的轉換概念一般都有目的,例如為免嚇怕人,或覺得講『得罪上帝』過於嚴重,不如改用世界的語言,如『雖然你經歷不如意事情、或你有如此的品格,但上帝是愛你的』,不講對上帝的得罪、對人的傷害和對大地傷害,一下子就跳到上帝的愛那裡。當我們只講信仰如何令人過『無痛』的生活時,就忽略了信仰對罪性的分析。」
神學討論需要達到信仰上的共識
不單平信徒如此,連神學界裡亦存在這方面的穩憂。
他指出神學院出於學術的追求,不同學者在神學的教導上持不同看法無可厚非。但他認為作為神學群體應該持守對聖經的理解,並有個人的立場。
「這不代表與其他立場對立,或不講、不介紹其他的看法,但是我個人的立場應該要講清楚——特別是教義層面的討論一定要有立場——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光『抱開放態度』,不持守任何立場,信這套可以,信那套也行。即使在某些題目上無法取得一致的立場,信徒亦可以彼此交流,尋求信仰中的共識。」
他以保羅新觀為例,一些學者對保羅的認識抱不同的看法,但鄧博士仍認為有需要持守的地方:「我講:保羅不單講因信稱義,亦講其他信仰——我用較寬容角度,我講保羅的思想豐富、很多議題值得思考時,仍不代表可以否定『因信稱義』。」他更強調,學術的討論不代表「無立場」——「無立場的就不是信仰。」他說。
教會急切推動信徒了解自己所信的
隨著網絡資訊的發達,信徒可以獲得的資料來源相當多。「很多信徒從網上看很多資料、訂很多書籍,很多的看法反而令自己無所適從。我們不反對熱心追求知識,有不同看法也好,但要選取一定立場——教會裡頭會否更豐富地討論信仰﹖這是契機。信徒很多地透過不同的渠道認識信仰,教會領袖會否能透過長時間傾談、討論,與信徒一起尋求共識﹖」
教會推展教會事工、傳福音、關顧等工作已相當繁重,這樣的建議是否對教會可行呢﹖他認為若教會看到對上帝認識的深度與信徒生命成長、並且是教會成長息息相關時,便會將之放在優先的位置。「我們有很多事工,但更要注意弟兄姊妹對於所信的了解有多少。我們常說要『愛主更深』,但愛的話需要有更深的認識。們要既愛主,要明白主何等豐盛榮耀,並且願意與人同在——這是我們深入認識上帝的動力。」
教會中產化 世俗主義盤據
談到世俗主義,鄧博士認為教會中產化是世俗主義潛在的一大因素。
他說:「因為中產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人生追求的理想等。就算以前很敬虔的宗派如平安福音堂一旦中產化,亦會關心孩子是否能入BAND1學校、是否有錢買樓等多於關心屬靈生活情況。當然我們無法避免在地上生活,但在地上生活何謂足夠﹖如何是活得好﹖中產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有多少合符信仰呢﹖這要教會去辨識。」
但他觀察到能做到辨識問題的教會並不多,甚至問題出於教會不願意去做。他聽聞有傳道人鼓起勇氣在講台上宣講信徒生活中產化的問題,結果竟遭批評,叫他不要再講同類訊息。「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但反映會友不聽這些聲音。但更多人是道理照聽,但行為照舊,形同精神分裂——每周只做崇拜時兩小時的基督徒,其餘時間只能算是有名無實。」
教會要查看「是否活在基督裡」
他又指出,世俗追求成功財富、名氣權力,但信耶穌卻是意味願意為主受苦、傳福音給貧窮人、彼此關顧等——世俗的追求無疑與信仰相違背:「世俗主義將上帝變成『有求必應』的神明,要祂來滿足我們的需要——類似民間宗教式的——這相當危險。」
問及是否認同「香港正在走歐美衰敗的舊路」時,他說:「這世界本來是墮落的,但我們是否懂得分辨,不讓它塑造我們,而要被基督塑造﹖」
「我們要分辨我們的教會有否世俗化、被世界同化,並且我們是否活在基督裡呢﹖這都是我們要自省的。」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