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verticalverticalvertical
line
icon手機版rss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 索取Banner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  
首頁 > 教會 > 社關
「佔中」2013年教內外熱題 回顧福音派社關史
改變字體大小 [-] [+]
鄭嘉傑 / 基督日報記者
2013年12月13日09時57分 上午 Posted.

邢福增教授在「和平佔中」神學研討會上,簡述本土福音派的社會政治參與史。(圖﹕基督日報)

 »邢福增教授在「和平佔中」神學研討會上,簡述本土福音派的社會政治參與史。(圖﹕基督日報)

今年「和平佔中」成為教內外熱題。這場由基督徒法律學者戴耀庭發起的爭取全民普選運動,不僅引起政界廣泛迴響,甚至激發基督教從神學角度思考公民抗命和非暴力抗爭。

踏入年末,本報特載中大崇基神學院於11月初舉辦的「和平佔中」神學研討會中教會史學家邢福增的口述歷史讓信徒思索如何本著門徒和公民的雙重身分,在福音社關路上繼往開來。

以慈惠服務作佈道橋樑


據邢教授所述,福音派在五、六十年代因反對高舉自由主義和推崇「社會福音」的自由派,所以不參與社會運動,並且將社會問題簡約為個人問題,強調只要個人靈魂得救,社會問題就會逐漸改善。

到了七十年代,戰後土生土長的年青一代比起從內地來港避難的一輩關心本地社會。大專校園受到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影響而掀起「認祖關社」熱潮。在這種氣氛下,大專基督徒嘗試探討福音與國家社會的關係,例如中大團契於1974年發表《我們基督徒對時代與文化問題之看法》。邢教授特別提及於1975年創刊的港大團契刊物《橄欖》。這份刊物除了港大學生外,亦成為各大院校的基督徒交流信仰和政治的平台。

不久,這股社關熱潮更催生關社福音機構的成立。例如推動抗衝文化運動的突破機構和關注勞工權益的工業福音團契同於1973年組成。

《洛桑信約》建構公共神學

福音派早期專注發展佈道事工,並且視社會服務為傳福音的橋樑,所以「認祖關社」熱潮並沒有直接改變教會的觀念。

無獨有偶,第一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於1974年舉行,大會訂立的《洛桑信約》寫道﹕「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參與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Evangelism and socio-political involvement are both part of our Christian duty)。翌年,英國聖公會牧師約翰‧斯托德出版“The Lausanne Covenant: an Exposition and Commentary”中寫道:「因為反對『社會福音』或自由派的樂觀主義,而將社會關懷與福音佈道割裂」,令福音派思考福音對社會的意義。

在內因外素相輔相成下,1980年11月基督教協進會邀請120位教牧領袖出席「八十年代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是次會議凝聚了五項共識,包括向低薪市民傳福音、向學生傳福音、關懷中國教會、參與公共政策釐訂、影響市民心態。會議結束前,兩間巴士公司公佈申請加價一倍,大會遂通過以協進會名義發起關注巴士加價問題,其後更在12月2日與三百多個團體合作組成「全港各界反對兩巴加價聯合委員會」,並發動全港簽名運動。及後,委員會更將關注問題擴大,成立「各界監管公共事業聯合委員會」。

「八九民運」削弱社關熱誠

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福音派對社區的關注由民主擴闊至政制發展。在1984年,蔡元雲、錢北斗、趙天恩、余達心、劉少康和梁永泰發表《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的所持的信念》,這份信念書強調基督徒具備「香港市民」與「天國子民」的雙重身分,所以信徒不應只顧傳福音,輕忽社會責任。

翌年成立的擬政團體基督徒守望社更與左派評論員辛維思(前民建聯已故主席馬力)就政教分離與宗教自由展開筆戰。邢教授憶述﹕「當年,辛維思批評基督教過度活躍於社會運動,基督徒守望社就澄清政教合一的誤會,此舉乃當時福音派的最大突破。」

可惜,「八九民運」的衝擊令福音派對回歸前景失去信心,社關活動因而沉寂下來,甚至連社關福音組織亦發展至樽頸位。1988年,積極爭取立法會直選的協進會出現路線分歧,總幹事郭乃弘牧師因面對沉重壓力而請辭。到了1991年,基督徒守望社因無法就福音組織或政治壓力團體作出定位而解散,以致福音派的社關發展陷入低潮。

「佔中」運動凸顯兩極政見

九七回歸後,中央對教會界的「統戰」愈來愈厲害,包括邀請年青教牧北上接受「愛國愛港愛教」的國情教育,委任資深教牧為全國政協委員,令親建派教會數目漸增。另一方面,中央在基本法廿三條立法失敗後加緊干預香港發展,中港融合帶來兩地矛盾,房屋供應不足等問題,引發愈來愈多基督徒透過抗爭行動表達民主訴求。其中「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戴耀庭教授和朱耀明牧師,都是泛民主派的知名基督徒。

刑教授表示,「和平佔中」運動令福音派對社會政治參與的立場更見明顯,甚至出現「基進福音派」和「倒退福音派」兩大陣營。基進福音派積極爭取2017年全民普選,最近就有十位福音領袖聯署發表「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理念書」,另一方面則有福音派對教會參與社會運動有所保留。
總結七十年代至今的本土福音派社關發展,邢教授認為教會傾向以發表立場、召開記者招待會和舉辦講座等形式關懷社區,投身社會運動的多是教牧或信徒個別參與。

即使是醞釀中的「佔中」運動,依然未有教會以宗派名義表態參與。然而,「和平佔中」同時激發福音派在神學上對公民抗命和非暴力抗爭的討論,並且反思教會與中國的關係。他預計基進福音派有機會隨著政改臨近,進一步以教會名義與普羅大眾商討佔中細節,甚至一起參與抗爭行動,突破過往溫和表態的框架。


標籤:   觀看所有標籤
      沒有相關標籤
 最新新聞
dot 邪惡的平庸:學者解釋協助自殺在西方擴張的根源
dot 全球信徒共領聖餐:敞開的門呼籲記念受逼迫肢體
dot 戰爭創傷烏克蘭難民精神健康 難民營急需人手物資
dot 「燃亮生命愛與光巡迴藝術展」荃灣首展 視藝福音感染社群
dot 葛培理故居改建成退修所 凝聚基督教傳道者的心靈攸關
dot 美國「女」槍手闖教會學校釀6死 牧師女兒遭殃
dot 大馬華裔部長推「參觀教堂計劃」被指誘穆斯林改教
dot 英國長者護理危機 基督教院舍促政府投放資金
 最新專欄
dot 大齋期默想:浪子迷失苦路 遇上耶穌聖殤之路
dot 假如有一天黑猩猩問人類:我從哪裡來?
dot 聖經先知時代始於公元前10世紀 作家拆解預言應驗
dot 創世記異於古近東神話?對今天人類的啟示……
 最新生活
dot 灣區短宣中心探討斷捨離 陳詩佩:清除情緒毒素7答問
dot 世界詩歌日:失落的語言呼喚人類靈性美善
dot 春分節慶 基督徒紀念耶穌救贖戰勝死亡
dot 領袖錯誤不可避免 猶太人理想主義融合現實踐行領導
  證道
從《懺悔錄》到恩典論:唐崇榮介紹奧古斯丁的貢獻
奧古斯丁為第4世紀神學家,著名的《懺悔錄》記錄了悔改的經歷,對原罪有深徹的體會,其後發展出的神學思想如恩典論、揀選論、信心論,對後世影響深遠。著名華人牧者唐崇榮近日在講壇介紹其神學思想。
檳城全球領袖高峰會即將舉行 運用科學策略提升人際關係
何謂神恩、靈恩?李天鈞析解五旬宗靈性:聖潔與能力並重

圖片新聞

prev next
漫畫
>
真理蔡園
香港之路如何走?牧者籲聖經價值同建上帝新城
香港之路如何走?牧者籲聖經價值同建上帝新城
 
華人福音戒賭會議 蕭如發:屬靈五官助戒賭
華人福音戒賭會議 蕭如發:屬靈五官助戒賭
 
 
禮賢會香港堂增設週六崇拜
第一屆趙天恩學術研討會
   
logo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廣告發佈 | 聯繫編輯 | 投稿 iconCopyright © 2023 Gospelherald.com.h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