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教會發展
葉松茂:中小型教會作繭自綁 實幹定能突破重圍
2011年09月22日03時48分 上午 Posted.
 | »葉松茂博士發言指出,教會人力資源的有限不影響發展,鼓勵教牧同工放下教會資源不足有限而受困的心態。(圖:基督日報/ 于嘉豪) | 崇基神學院周年牧養研討會第二日研討會上,針對中小型教會在人力和財力資源有限下如何發展為主題進行研討。
華人教會發展研究專家、《101間香港教會經驗分析》作者葉松茂博士發言指出,教會人力資源的有限不影響發展,鼓勵教牧同工放下教會資源不足有限而受困的心態,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佈道、建立關係以及門徒訓練,教會就能持續發展,人力資源能生生不息。 葉博士指出,沒有一個大教會不是從小甚至從零開始發展的,而且現時教會同工數目相比起6、70年代同一規模大小的教會的已經多出好幾倍,舉例以前一間200人的堂會傳道同工只有一個,而現在則有3個至6個;但很多人卻常感到人力資源不足,形成了心理陷阱,感覺受困其中。因此在實際上很多堂會的人力資源並非不足,真正的問題卻在於心態。 永光堂經驗:帶學生回家沖涼培養穩固關係
他以伍山河牧師牧養永光堂的經驗,以及自身帶領教會植堂及發展青少年事工經驗為例,引述出教會發展及人力資源倍增的方法,就是做好佈道、埋身建立關係以及門徒訓練。
永光堂的起點是從當時的伍山河傳道進入永光小學開始,他取消了所有學生必須出席崇拜的硬性規定,又婉拒了校長要求他講早會、領團契以及教聖經科的職責,卻每日去找中五的學生談話,又針對當時徙置區屋邨無獨立地方洗澡的需要,邀請學生去他家洗澡,以此營造了與學生長時間共處的機會,與他們建立穩固關係,同時從中去教育和栽培他們,而這班學生就是永光堂的初期會友。當教會人數達至70人時,伍牧師意識到倍增領袖的重要性,於是他開始實行門徒和領袖訓練,並培育出教會9位平信徒教師,奠定教會牧養根基。
宣基堂:十多年汗水發展出千人教會
而葉博士所在的將軍澳宣基堂於13年前開始植堂至今發展到1200人的教會,當中400多人是青少年人。
葉博士認為,以工作量實際計算,只需要一個人每週抽8至10小時專門做好三件事,佈道、埋身建立關係以及門徒訓練,教會的人力資源就能源源不斷的供給。中小型教會人數少、新人少,教會牧者傳道同工應該較有空間去做佈道及建立關係的工作。所以他認為「方法為其次,有心更為先」,若傳道人有心,會願意花時間去佈道,就算是個人談道,即使只是到人流暢旺的地方找人談道也能收果效。他認識的一個傳道人就是每周一個傍晚在放工時候站在地鐵口跟人談話,每次總有人决志信主,而每50個决志的人中總有至少一人想參與教會。
講到埋身建立關係,他表示必須是花時間、有心才能堅持做下去。在他教會裡400個年輕人計,他帶領的有130個,一部份是8年前教會同工們親自進入區內學校宣傳找回來的,在他手下又有15個青年人做組長和助導,則是他4年前開始培養出來的。所以說這些領袖不是碰巧地上帝給的,而是過去8年他親手佈道、栽培和訓練出來的果子。
葉博士亦道出栽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青年組長不是一開始就齊心,拼搏幫手的,反而是不齊心,各有自己想法,不那麼拼搏和投入的,所以一起做事時候很吃力,大部份是他自己做。但是當年的中學生已經成為大學生,還有的任了教會執事,至今已改變不少。所以他總結門徒訓練是花時間的,不是立即見效的,但是5年、8年、10年之後,就能培育出一班同心侍奉上帝的平信徒領袖,下一代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台下提問環節有人問及培育青年人常會遇到功課忙碌或家長以學業為先的妨礙,怎麼開展青少年工作?葉博士回應說,他們總有很多的理由拒絕教會,比如乖的會說功課忙,基層的普遍是紀律性低,但核心仍是關顧和建立關係最為重要。他以他自己經驗為例,堅持每週至少一次電話談話,每週至少一次的相處,比如打球或遊玩等。他認為他自己能做得到,相信其他人都能做得到。
相關新聞 崇基牧養研討會—四間中小型堂會分享成長中的掙扎
2009年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週年牧養研討會 蘇穎智•何志滌•梁永善三名牧大談牧養新方向 經濟轉型 教會要走出框框回應信徒牧養需要 教牧及信徒領袖心聲:教會要「少開會、多作事」
2007年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週年牧養研討會 「何謂牧職?」本港開展本土華人的「牧職效能」研究 鄧達強牧師:城市導向教會觀之下的「教牧職事」 「從教牧神學角度探索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 李寶珠牧師談教牧職事:原則不變彈性應用 周聯華:華人文化下「牧師」的「師」很重要 學者認為教會世俗化掩蓋福音信仰 鄧紹光、葉菁華以神學角度看「教牧職事」 周聯華牧師:教牧是繼續耶穌的彌賽亞的工作 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2007開幕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