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教牧人員
蔡元雲醫生:抗逆有成長路 風暴中可享寧謐
2009年10月15日01時20分 上午 Posted.
 | » 蔡元雲醫生昨日於「靈性、宗教及全人健康──風暴中的寧謐」全心健康交流研討會上分享。 |  | » 蔡醫生分享在512四川地震災民輔導經歷中,領悟到羅馬書五章3至5節啟示的聖經真理——人生遇逆境可成長,在風暴中可享寧謐。(圖:基督日報) | 蔡元雲醫生昨日於「靈性、宗教及全人健康──風暴中的寧謐」全心健康交流研討會上分享,在512四川地震災民輔導經歷中,他真切地領悟到聖經真理——人生遇逆境可成長,在風暴中可享寧謐。 他從羅馬書五章3至5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經文中,悟出抗逆妙法。 風暴中的兩個選擇——下墮或成長 人生充滿逆境與風暴,諸如金融風暴、天災人禍,令人預料不及。面對逆境的處理,蔡醫生認為有兩條路——「下墮」或「成長」。前者會表現出抑鬱、焦慮、睡眠失調,又或是酗酒麻醉自己。不過下墮「並非必然」,另一條成長路就是「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風暴中的寧謐」並不代表卸除逆境,而是與風暴同住。
四川賑災看到 愛有力量
蔡醫生在四川的一個難忘經歷是在一次他和兒子深入災區探訪時,一位失去家園父母妻兒的漢子無法忘記災難發生的一刻的影象,請求幫助幫助忘記。那一刻父子俩完全感到任何專業的輔導治療知識都毫無作用,在這漢子面前無話可說,只能握著他的手,聆聽他的哭訴,以擁抱表示關懷和安慰。最後這個漢子要求蔡醫讓他喊作「老爸」,喊他兒子為「大哥」,表示自己願意重新振作,重回映秀鎮重建家園,請「老爸」和「大哥」一定要回去探望他。蔡醫從而感到到,抗逆的力量從愛和盼望而來。
抗逆力的五個元素
蔡醫又表示,抵抗逆境需要五個元素——身份、嚮導、效能、歸屬和樂觀,這些亦能在四川災民身上體現出來。
四川人對身份有認同感,他們為身為四川人和中國人而自豪,溫家寶一句「多難興國」激勵了很多災民。四川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有歸屬感,所以無論多苦難都要回到家鄉重建家園。反觀香港人身份概念模糊迷惘,不少持外國護照、讀國際學校、到外國留學,對香港毫無歸屬感。而對蔡醫自己而言,他從肯定自己是天父的孩子、有尊貴的身份而找回自己。
「嚮導」則是引導告訴你「你是誰」的人。反觀香港青少年成長中缺乏嚮導,老師擔任「項目主任」,父母則往往將責任「外判」,青少年的成長嚮導厥如。
成熟表現為感恩的行動
從「忍耐」步向「老練」即成熟。蔡醫引用Park Palmer《The Active Life》的觀點陳述「成熟」是發自感恩的「行動」(Action),不成熟則是不由自主的「反應」(Reaction)。他又引用孔子名言「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指出需要人去經歷,不能揠苗助長。
盼望在於看見看不見的
遠象(Vision)在於看見那看不見的遠景,蔡醫指出,「身心社靈」平衡發展才是全人的發展,但人通常會忽視「靈」,因為看不見,但人生命中重要的卻往往是眼睛看不見的。他又引用Stephen Covey在《First Things First》的觀點指出,人要敢夢(Vision)、敢愛(Passion)然後達至敢飛(Adventure)。
安穩在神裏
最後蔡醫講及安穩,中國古人朱熹亦說「靜我神」,與詩篇131篇"I still my soul"以及46篇"Be still and know that I am God"經文一致。在抗逆過程中享有安穩,在風暴中享有寧謐,是因為有神,有聖靈的充滿,有愛的群體。
「靈性、宗教及全人健康──風暴中的寧謐」全心健康交流研討會昨日於醫院管理局大樓舉行,由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長者服務部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主辦。
相關新聞 牧師神父講故事 道出風暴中得寧謐的秘訣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