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尼西亞信經》頌讚聖樂會 提升《合一中譯本》信仰認知
2022年11月16日10時08分 上午 Posted.
《尼西亞信經》為基督教三大信經之一, 被東西方教會共同認信, 然而基督教與天主教兩大教會傳統分歧,信經信仰語言出現差異,〈《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作為共同承認的版本,基督教協進會11月4日舉行《尼西亞信經頌讚聖樂晚會》,演出配上曲調的中譯本供會眾唱頌、提升信仰認知。 《尼西亞信經頌讚聖樂晚會》原定於本年2月舉行,受新冠疫情第五波影響延期至11月。主辦單位稱,舉辦聖樂晚會為推動教內兄姊認識〈《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並且邀請不同宗派成員、具聖樂恩賜的信徒為該中譯本配上曲調,供會眾唱頌、提升信仰認知。 當晚由不同團隊獻唱其中九首新曲作品,作曲者:黃志偉、薛騰鼒、蘇梓安、譚家博、曹文偉、方樂知、葉穎麟、蔡詩亞神父、曾憲汶。獻唱單位:天使綸音、香港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陳國強牧師、香港聖公會聖樂團、施澄音、劉梓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Sing友營詩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詩班、天主教玫瑰堂嘉諾撒聖詠團。 合一中譯本減少兩大教會傳統分歧
〈《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天主教會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共同組成的神學對談小組,參考原文及不同版本的中譯《尼西亞信經》,重新翻譯而成。
在信息分享部分,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葉菁華教授、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部主任蔡惠民副主教從不同面向介紹合一中譯本, 兩位講員強調,合一中譯本並非要取代各教會一向沿用的信經版本,而是作為首個被多個基督新教宗派、天主教香港教區、正教會香港及東南亞教區承認的中譯本。
「信經小組」 成員的葉菁華教授以〈合一運動的一小步:《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為題,解釋基督教與天主教兩大教會傳統各有自己的聖經中譯,各有自己的詞彙。他舉例崇拜的對象、萬有之本 源,一方稱為「天主」,另一方稱為「上帝」或「神」;三位一體之第三位,一 方稱為「聖神」,另一方稱為「聖靈」,而耶穌基督雙方皆稱「聖子」。
至於其他名詞,有些差異不大,例如「保祿」與「保羅」、「恩寵」與「恩典」;有些差異頗大,例如「伯多祿」與「彼得」、「天主經」與「主禱文」。
為了兩大教會傳統減少不必要的分歧,方便溝通促進主裡合一,信經小組認為尋求共通的信仰語言相當重要,故此〈《尼西亞信經》合一中譯本〉是踏出的一小步。
《尼西亞信經》為東西方教會基督論教義典範
《尼西亞信經》為基督教三大信經之一,源於公元325年康士坦丁大帝為解決亞流派引發東西方教會嚴重的教義分歧與爭議,召集各地主教舉行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大公會議(First Ecumenical Council),即是著名的「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作為各地教會群體認信的基礎。
公元381年迪奧多西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二次大公會議,將原本的尼西亞信經再加以修訂,
兩次的大公會議作出議決,主張聖子和聖靈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和發出而非受造,確定了神乃三位一體的理論。這成為更被東西方教會所共同認信的內容,具有大公性及普遍性,日後成為教會在基督論教義上的典範。
《尼西亞信經頌讚聖樂晚會》由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合辦,11月4日晚上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舉行,約300人出席參與。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