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華福談實踐神學 董家驊:理論受處境影響 交互詮釋事件
2022年11月25日02時13分 上午 Posted.
 | » (圖:freeimages kromekz) | 實踐神學只是一套理論架構?上帝是全能何需代言人?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在《使命門徒》播客節目析解,實踐神學乃實踐與理論交互影響下詮釋事件,並引用巴特辯證神學,以謙卑態度看上帝的工作。 實踐神學:實踐與理論交互影響詮釋事件 談論到實踐神學的概念時,董家驊指出建構出來的理論是受到我們具體處境的影響,甚至是受到當下實踐的影響,所以實踐跟理論的關係並不是先有理論才有事件,而是一個不斷交互影響的關係,就是要讓我們看到真實的面貌。 實踐神學不是只談怎麼建構一套理論,而是看當下的事件是甚麼,以及當下的事件背後有甚麼理論影響,然後再回到聖經文本去做神學反思,就不會以一片空白的讀聖經建構一套完美理論來應用在當下的事件。
董家驊認為:「實踐神學是帶著我們的背景,不敢說是偏見,我們總有自己角度,以本身的角度來讀聖經,聖經怎麼樣挑戰我們既有的視角而產生一個事件的更新,所以它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因此,讀聖經詮釋很有趣,聖經不是教條,每一個論述文書信背後的故事都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聖經有著不一樣的解釋方法好像弔詭矛盾,卻是很真實的事情。對基督徒而言,屬靈最低潮的時候反而是尋問上帝在哪裡的時候,從正面看低潮的時候其實是屬靈高峰的前奏。
巴特辯證神學:謙卑勝於理性
十字架有所謂辯證性,董家驊借用物理學探討光的例子,光有粒子的特性也有光波的特性,怎樣發現兩種不同的存在?可透過「二元玻璃」(或稱:波粒二象性)體系性質的方法,兩者共存很弔詭,不是要經過我們理性合理化後硬要解釋光是這樣子。
他又引用20世紀著名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辯證神學,指出上帝的話事人無法傳講上帝的話,但是人有需要傳講上帝的話,好像弔詭。辯證神學之美是上帝的臨在性以及上帝的工作使人能夠部分明白,但不能完全掌握。
董家驊說:「巴特神學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們有一種謙卑感,不然當我們覺得理性都可以用神學來解釋各種現象,或知道上帝是甚麼樣子,每個信徒提出問題時就有一套標準答案,這是很危險,因為上帝真的有時候不可言喻。」例如受苦不一定要求上帝介入回答問題,反而是我們要沉寂,從耶穌身上看到神怎麼愛那些受苦的人。
是次內容來自世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播客「訪談世界華福中心董家驊牧師:在曠野的處境中看見福音大能的曙光」,於11月17日播出。《使命門徒》乃是華福中心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播客平台。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