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突破機構調查:八成半青少年校園遭6類人際傷害
2022年12月09日02時27分 上午 Posted.
 | » (圖:freepik) | 突破機構發佈「青少年校園人際傷害行為」研究,發現逾八成半(87%)青少年曾於中小學遭遇人際傷害,僅約兩成(21%)向人傾訴或求助,若能妥善處理人際傷害,有助青少年心理及社交情緒健康發展。 八成半遭遇6類人際傷害 心理健康下降 是次研究於2021年在港九新界街頭訪問10-29歲青少年,成功收回 1,125份問卷。受訪男性為35.5%、女性則為64.5%,平均年齡19.5歲。 結果發現87.2%受訪者曾遭遇6種人際傷害,最常見的分別是「取笑」、「整蠱」、「針對」、「排擠」、「推撞」、「辱罵」、「身體傷害」等,74.8%受訪者有多於一種傷害經驗,82.5%受訪青少年表示曾目睹同學遭遇人際傷害,反映人際傷害行為不會單獨出現,且在校園頗為普遍。
受訪者之中69.3%表示曾因遭遇人際傷害而感到難受,即使一般認為朋友間無傷大雅、「玩吓」的「取笑、整蠱」,亦會感到難受,只有21.4%受訪青少年會向人傾訴或求助。研究發現受訪者的人際傷害的經驗頻率愈高,心理健康分數愈低。
研究亦了解學校處理欺凌行為,64.9%受訪者認為「學校著重即時制止欺凌行為再次出現,不會多花時間處理同學間的關係」;54.6%受訪者更指老師一般認為同學間推撞、整蠱是社交問題,不會跟進處理;縱使學校判斷為欺凌行為時,只是即時制止,並非著重同學之間的緊張關係。
鑑於學校制止欺凌行為而非處理人際關係,促使青少年認為遭遇不開心也要忍受,對其他受欺凌者傾向「唔出聲」,學校普遍採取即時制止欺凌的處理手法只能治標,未能治本。
受害者變成欺凌者 社交情緒健康被阻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研究幹事林俊杰認為,處理人際傷害行為需按處境判斷,處理人際傷害行為時亦不應只制止問題,人際傷害行為即使在學校被制止,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如家庭、教會等發生,因此應從關係入手,培養青少年以同理心待人接物,學習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並顧及他人感受。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女士表示,在輔導青年人的過程中,發現香港校園的人際傷害行為十分普遍,看似輕鬆的嘲笑,如肥婆、死肥仔等帶有人身攻擊或針對他人弱點的言論,有如利劍刺心,長遠造成內在傷害,甚至成為心理成長的障礙,直接影響年輕人對人的信任及態度,甚至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而反過來成為欺凌者或施害者。
廖暉清指出,若能妥善處理人際傷害,將有助青少年心理及社交情緒健康發展。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