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明光社藝術與信徒對話 介紹「OIA」查經法觀畫
2022年12月14日04時51分 上午 Posted.
![博納祭壇畫[Rogier van der weyden, The Beaune Altarpiece, 1445-1450年]。(圖:維基百科)](https://cdn.gospelherald.com.hk/files/min/min_20221214_明光社_650.jpg) | » 博納祭壇畫[Rogier van der weyden, The Beaune Altarpiece, 1445-1450年]。(圖:維基百科) | 明光社早前舉辦「藝術與信徒對話」,熟識基督教藝術的羅遠婷探討宗教改革前後祭壇畫的功用,介紹採用「OIA」查經的模式觀賞藝術畫,但強調欣賞藝術最重要是享受,並非一定要有應用。 祭壇畫帶領會眾進入聖餐禮儀 羅遠婷指出,基督教藝術給人的印象是畫功精緻,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但早期的畫作風格比較幼嫩,也屬於基督教藝術之內,例如5世紀羅馬地下墓穴的壁畫,呈現出耶穌的形象,雖然模 糊但表達出耶穌是一個好牧羊人,肩頭背著一隻羊。 羅遠婷探討宗教改革前後祭壇畫的功用, 當時代的教堂著重禮儀,禮儀的核心在於聖 餐,祭壇畫幫助會眾進入聖餐,13世紀聖餐儀式開始轉變,主禮人 面向會眾背向祭壇,大型教堂的會眾距離主禮枱遠,未必看得清楚祭壇,因此祭壇畫因起了重要作用,帶領會眾進入禮儀。
至於祭壇畫不同時期有不同和風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特色是整體一幅;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如德國,除了有主體畫面兩邊還有側翼;15世紀比利時根特祭壇畫,左右兩邊側翼可以摺起,方便節期的時候才打開。
「OIA」查經法觀賞藝術畫
觀賞畫的方法與「OIA」查經相似,「O」代表Observation:觀察畫面各種元素例如人物地點;「I」代表Interpretation:為甚麼會有這情況;「A」代表Application:個人的感想和觸動之處。
羅遠婷認為:「欣賞藝術最重要是享受,只要觀賞者投入其中與畫作對話,才是最重要,並非一定要有應用。」她列出一些問題幫助觀賞者投入,例如:
1. 我看見甚麼,怎樣形容作品的顏色?
2. 作品之中人物的關係有否互動,例如眼神交流?
3. 藝術家有否與觀賞者交流的意圖,透過畫中人物哪些部分來交流,身體語言還是眼神?
4. 作品中的空間與現實世界連繫還是分開,藝術家怎樣聯繫觀賞者與作品呈現的空間?
5. 藝術家是否在視覺上製造出一條界線,分開觀賞者與作品中的空間?
6. 作品主題與作品大小有甚麼關係?
對於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怎樣看圖像,羅遠婷指出,馬丁路德不贊同破壞圖像捐贈藝術品,認為圖像有正面作用例如:對解說宗教改革提倡的意念和信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圖像也是應該用於宗教改革禮儀的背景中,還有作為輔助教育用的工具,因此圖像好像比喻。
明光社11月24日舉辦講座,主題為「藝術與信徒對話」,邀請熟識基督教藝術的羅遠婷小姐,講解16世紀宗教改革前後,天主教及新教怎樣運用藝術與圖像表達及詮釋信仰;講座於明光社臉書播放。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