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事工 > 組織團體
協進會合一講座 鄭小慧教授拆解靈恩與運動緣起
2022年12月15日04時26分 上午 Posted.
 | » (圖:unsplash@Christoph Schmid) |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神學對談小組12月2日舉辦合一講座,討論靈修與復和,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鄭小慧介紹天主教的神恩團體緣起與特色;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龔聖美分享,基督受苦為現代人的苦帶來正能量。 鄭小慧:拆解何謂靈恩 神恩團體緣起與特色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鄭小慧介紹天主教的神恩團體,神恩或稱靈恩,該詞源自希臘文「Charisma恩惠」,指一種神恩或恩惠。 鄭小慧解釋,廣義而言是天主、上帝、神所給予個人及團體的恩賜,也就是救贖與永生的恩寵。狹義而言神恩的意義是「出於恩寵的特恩與禮物」,例如智慧、知識、信心、醫治、奇蹟、說先知話、辨別神類、解釋舌音等。神恩獲給予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聖化,而是爲團體建設。
神恩或靈恩在新約聖經出現17次,在彼得前書4章10節出現一次,其餘在保羅書信,保羅用此字時共可分為三種意義:1. 「救贖」和「永生」的恩寵(羅馬書5:15,6:23);2. 天主、上帝、神給個人(哥林多後書1:10)或團體的「特別恩賜」;3. 用此字與「基督奧體」(mystical body of Christ)相聯,它以複數的形式出現,指信仰團體的成員因著所得到的恩賜, 在基督身體內執行所有的職務和功能。
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 1965)之前,天主教的神恩或靈恩的顯示和運作,成了聖人們聖德的記號和證明傳統神恩:耶穌會的創辦人聖伊納爵 ,他的神恩核心是服從;加爾默羅隱修會的會祖聖女大德蘭,她的神恩是祈禱;方濟會的會祖聖方濟各的神恩。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神恩團體的特點:堅持團體的生活、款待客人一起分享生活的領受;大公精神是對其他新教徒開放,接納不同 社會階層人士重新發現在基督裡的喜樂。
20世紀誕生神恩團體包括:神恩或稱靈恩復興運動,靈恩運動先由新教開始,直至1967年由美國傳入天主教,現今被天主教確認的團體;其他有新佈道團、共融與釋放運動等。
龔聖美:基督受苦對現代人的意義
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龔聖美分享基督裡合一的意義,並指基督受苦為現代人的痛苦成為正能量。她認為屬靈的痛苦至高峰,是耶穌基督受苦與對人類表達的愛最高峰, 心靈最痛苦的一刻在受苦被天父摒棄,但耶穌截斷這痛苦完成了救贖。今天人們面對身體疾苦,疫情下沒法探望醫院的親人、年青人被父母誤解等,都如像被捨棄的耶穌。
怎樣去愛被捨棄的耶穌?龔聖美指首先認定這些痛苦就是這人,不要分析辨別這些痛苦, 也不要苦著地去愛;並引述法國天主教哲學家瑪烈坦(J. Maritain)說:「 在上主內,痛苦與愛存在著絕對的合一。」她鼓勵我們確信天主無限的愛,活在當下去愛,在祂的愛內合而為一。
龔聖美總結, 因著基督的受苦和愛改變了世界和我們,將我們的痛苦成為正能量,革新我們基督徒的生活。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神學對談小組12月2日在聖博德堂舉辦「合一講座:不同靈修傳統的認識與對談(一) 靈修與復和」,講員與主題為:龔聖美女士、鄭小慧女士(介紹 普世博愛運動 Focolare Movement;陳榮豐牧師,范晋豪牧師(介紹 泰澤團體 Taizé Community)。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