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宣教 > 其他
教會如何關顧宣教士家人 林兆源牧師深刻反思
2014年09月16日10時18分 上午 Posted.
 | » 圖為一韓國宣教士家庭。 | 差傳機構不斷鼓勵教會及信徒關心宣教士,而近年宣教士家人的關顧亦成了重要的課題。 不少宣教士因為「上有高堂,下有幼稚」,無法專心服侍而選擇離開宣教地。這情況尤其可惜,因為據差聯2013年統計,本港宣教士的人數本身雖近年「創新高」,但亦僅維持在約500之數,更借得關注的是宣教士年齡有上升之勢,平均年齡已相當高,十年內退休的宣教士亦相當多,已無法承受更多的流失。 數據顯示,500多名宣教士中有家庭180個,而宣教士子女達247名。有29個家庭育有1名子女、65個家庭有2名子女、25個家庭有3名子女,更有兩個家庭有4名子女,以及一個家庭有5名子女。 另一項關於宣教士子女(俗稱宣子, Missionary Kids, 簡稱MK)的調查顯示,約7成被訪宣子在五歲幼齡時已跟隨父母到宣教地,近兩成6至11歲初到工場。宣子是「第三文化一族」(是Third Culture Kids, TCKs),常要跟隨父母移居工場、培訓地或進修地,舉家遷移是常有的,他們往往出現身份、交友、學習、語言、生活適應等困難,難免令父母擔憂。
為此,作為最大宣教機構聯會的差聯發展了專門關顧MK的事工,包括建立了有效的機制在各方面特別是教育方面幫助他們,例如支持他們入讀宣教當地收費高昂的國際學校,或設立大學基金供他們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當本港宣教土老化、平均年齡達47歲的現象下,不少宣教士的父母(宣父母)已介乎七十至八十的高齡,甚至身有頑疾無法照顧自己,可見宣教士亦有為了照顧父母而撤出宣教地的考慮。一些差會及宣教士的母堂會會承擔起照顧宣父母的責任,例如有教會的差傳關懷小組定期會陪伴宣教士的父母,代替前線宣教士服侍雙親,使他們的宣教工作更無後顧之憂。
平安福音差會總幹事林兆源牧師在最近一期《華傳》探討關顧宣教士父母及子女的問題,並作出更深刻的反思。他認為雖然教會出力照顧MK及宣父母的舉措相當可嘉,但他認為這樣的動員力及關顧不能代替宣教事工本身。他說,教會常有錯誤的理解,以為差派了宣教士就是教會參與宣教的「高峰」,結果教會在這裡止步,動員方向變成支持宣教士為目標,漸漸遠離神對普世宣教的心意。
另一個危險是宣教士將肢體對自己父母及子女的關心當作「福利」,忘了這是出於自然的愛心行動,卻寄予厚望,對未盡己意的安排多加批判。他指出宣教士奉獻自己作宣教之時應憑信心將人生、兒女、父母等交託主,另一方面教會亦應將關愛宣教士看作與他們同心在宣教上努力,如此結成美好的宣教夥伴的關係。
他向作宣教士的提出建議,說對於下一代要盡早為照顧兒女作出計劃,對於父母,可帶領他們信主後才出工場等,不要以「我是宣教士」作為理由要求別人對自己家庭給予幫助。
他提醒:「愛是一種關係,不是制度」,值得差會、教會及宣教士深思。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