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宣教 > 港澳
香港宣教士子女十年增長六成 大學升學問題須關顧
2008年08月27日11時55分 上午 Posted.
【本報專訊】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宣教士子女教育的調查報告,發現在宣教地的本土學校接受教育的宣教士子女比例大幅下降,而未來六年內將有超過40名宣教士子女須面對大學升學問題,非常需要差會、教會及基督徒教育工作者的關顧。
差傳事工聯會「第三文化孩子」關顧委員會於本年3-4月發出問卷,收集11間本地華人及國際差會宣教士子女的資料,並與1998年10月所得的數據作比較,分析一些現象和趨勢。結果發現,在過去十年內,宣教士子女數目由98名增加至151名。相比1998年,現時5歲以下宣教士子女所佔的比例減少,12歲以上所佔的比例上升,反映宣教士子女平均年齡上升。然而與1998年相若,6至11歲的宣教士子女佔最大比例,達33%。 至於子女教育方面,過去十年來,「當地本土學校」及「當地國際或宣教士學校」仍然最受宣教士歡迎,他們比較少選擇「家庭教育」、「本港學校」或「本港國際學校」。然而,相比1998年,宣教士子女入讀「當地本土學校」的比例卻由59%降至現時40%,宣教士目前似乎較趨向讓子女入讀「當地國際或宣教士學校」,比率由11%大幅上升至34%。 值得留意的一點是,1998年並沒有受訪的宣教士子女就讀「本港大學」或「海外大學」,今年就讀「本港大學」及「海外大學」分別有4%及8%,預料未來亦會有更多宣教士子女回港升讀大學。「第三文化孩子」關顧委員會指出,未來六年即將有超過40名宣教士子女須要考慮和面對大學升學的問題。
委員會分析,過去十年宣教士子女數目增長了66%,因此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禱告去發展及支持宣教士子女關顧事工,建議差會、教會、宣教士父母及基督徒教育工作者能夠一起合作,參與及推動「第三文化孩子」關顧委員會,迎合不同年齡的宣教士子女之需要。
委員會建議先由差會做起,促進之間共同合作,資源共享,加強推廣及教育有關宣教士子女事工之需要。差會亦有責任幫助父母明白不同教育模式之利弊,以便他們作出長遠教育的安排,而且加強父母對申請本地及海外大學的認識。在財政方面,各個差會應制定宣教士子女的教育政策,包括大學學費之安排。
對於教會及信徒,委員會呼籲他們為宣教士子女各方面的成長代禱,關心和接待在港不同年齡的宣教士子女,明白和體諒宣教士子女教育的安排及需要,並且慷慨奉獻。由於更多宣教士子女考慮回港就讀大學,教會及信徒也可以多協助他們適應並融入香港的生活。宣教士父母也可以安排與本港從事教育工作的會友,分享教學心得。
調查顯示,宣教士子女學習時採用的語言主要為英語(52%)或當地語言(42%)。雖然超過半數宣教士父母會在家中教導子女學習中文,但宣教士子女普遍的中文能力可能不足應付本港課程。
委員會建議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多開辦暑期中文班,幫助回港宣教士子女認識香港課內外活動,如有需要,協助他們入讀本地學校。教育人士也需要製作系統式及可評估的中文課程,與宣教士父母交流溝通,提供教學建議。
同時,委員會希望宣教士父母繼續在家中教授子女中文及中、港文化,了解子女遇到的文化差異與衝擊,為他們的教育前景作出慎重的考慮。特別是宣教士子女在跨文化的環境中長大,需要特別的培育方法,並且要發掘他們的天賦和才華。
香港宣教士子女教育調查報告已經刊登於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最新一期月訊,供詳細參考。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