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 > 倫理/人權
楊國安、施振榮談「利他等於利己」企業原則
2012年07月21日09時16分 上午 Posted.
所謂利他,就是一切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做貢獻。比爾‧蓋茨坐擁560億美元資產,在過去12年來向其名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捐出280億美元,令該基金成為全球最大規模慈善組織之一。
基金早前提出於未來10年動用100億美元資助研發疫苗,為社會大眾的健康做出貢獻,也為他的公司贏得了好口碑,受益於疫苗的人群也成為了他公司的潛在客戶。可見,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為別人做的貢獻,再讓別人回饋給自己,自己往往才能得到最多。 圍繞企業和利他主義關係這個議題,楊國安與被選為「亞洲企業英雄」的施振榮進行了深入的對話。 先利他後賺錢
關於如何平衡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同政府的關係的問題,施振榮表示應該從社會貢獻的立場去平衡這些關係,把社會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最後才考慮企業本身的利益;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才可不間斷。
對於企業的定義,堅信利他主義的施振榮有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企業的作用是永續的貢獻社會,有了貢獻,企業才會自然地獲得利益。「因為只有一切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做貢獻,再讓他們回饋給我,自己才能得到最多,這樣對自己最好,而且可以永續。」
「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種「利他主義」
施振榮一直堅持不讓企業陷入通過「潛規則」賺錢的思維模式。他通過嘗試,成功讓企業走出「貢獻——利益雙贏」的新道路。他的初衷在於「無論嘗試結果怎樣都能為其他人提供參考,也是貢獻社會的一種形式」。
施振榮秉持著「貢獻、誠信、專注」的企業經營理念,反對不擇手段牟取利益。他認為通過提高經營效率和節約成本,替消費者、客戶省錢不僅能造福社會、也能獲得收益。他還堅持不同政府做生意,因為他想要避開生意過程的潛在問題,如:賄賂、違法等等。
即使沒有施振榮這樣的成就和地位,人們依舊能在生活中實行「利他主義」。利他主義不在於我們捐了多少錢有或者我們做了參加了幾次社工活動;而在於改變我們那些微小的自私。星期三、六買慈善旗也不失是為社會做貢獻、不要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在別人身上、對別人少點抱怨多點忍耐,我們會發現——其實利他原來可以很簡單。
楊國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飛利浦人力資源管理教席教授、CEO學習聯盟創辦人、組織能力建設學習聯盟會長、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施振榮:宏基集團創辦人兼董事、智融集團董事、明基董事、緯創資通董事、台積電董事,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會長,2006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60周年「亞洲英雄」,2007年代表總統參加第十五屆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APEC)。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