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上帝形象:学者促教会重新唤醒人类价值

人工智能vs上帝形象:学者促教会重新唤醒人类价值
(图:vexels@freeimages)
攻读电脑科学技术、在福乐进修实践神学的徐西面博士近日探讨人工智能的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其实是人许多欲望的投射,教会要有在AI时代唤醒人类价值的使命,避免落入物化与经济驱动的陷阱。

徐西面博士在世界华福中心《使命门徒》Podcast谈论 "AI 有上帝的形象?",再思 AI 时代的人类价值。他开场强调,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上帝的形象,原因在于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无论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还是对于生命的赋予,这些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

徐博士提到,很多时候在谈论神学或人工智能时,学者们往往忽视了对人工智能本质的深入探讨,而是直接切入其应用及影响,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

须理解人工智能在人类中的定位

他认为探讨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重要的,他个人的研究动机就是源于要回溯人工智能的本质,从而评估其对人类存在与意义的影响。许多学者在论述人工智能时,常引用"上帝的形象"这一概念,将其与人工智能相联系。但徐博士质疑这一观点,指出基督教传统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一点并不适用于人类的创造行为。

他强调,人类是由身体和灵魂共同组成的,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从神学的角度来看,理解人工智能在人类中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他进一步细化了人类创造的概念,强调人类的创造不应该被误解为拥有神的创造力。而人工智能本身只是人类意图和欲望的投射,并不具备生命和灵魂。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是科技公司开发人工智能产品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利益,这是一种公司的形象投射;二是医疗领域中,用于训练 AI 模型的数据是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反映。

与资本主义关系千丝万缕

首先,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往往是一个"黑箱子",其决策过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可知的,人们面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恐惧感,部分源于对其潜在危害的认知不足。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著密切的关系。当前社会中,人工智能往往被视为一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工具,但这种观念会削弱人类的价值,甚至歪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他举例马斯克的提议——用金钱购买AI情人,这无疑将爱情和婚姻的价值降低为可交易的商品,而这种观念是基于不健康的经济逻辑。

第三,人工智能创造一个我们所谓可以解决人所有问题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个科技类的上帝。所以人的生命意义从原来的顺服就变成了一种矛盾在里面,这是我们从内在而出的一个困境。

教会在AI时代唤醒人类价值使命

在谈及基督教的福音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时,徐博士明言,教会应当在当前的技术时代重新强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他强调"共情"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是一种基于生物特性的情感联结。

总结而言,徐博士认为,当人工智能和新兴科技使人际关系逐渐机械化时,教会的使命就是要在公共领域中倡导人类的独特性和上帝的形象。他真诚希望人类能从基督的福音中获得重新赋予的荣耀,并将其应用于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中,避免落入以经济为基础的物化陷阱。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