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會一]李健長老:美好的人際關係 心態最重要](/media/cache/img/0/63/6392sw_823w_486h_1x_1y.jpg)
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是千年以來所有基督徒的主張及口號,他表示將與大家一起思想如何活出來。
培養人際關係——始於家庭
他甫開首即指出美好的人際關係人人都喜歡,不好的人際關係讓人跟別人難溝通,但有美好的人際關係讓人事事通達。但好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天生的——英俊瀟灑、學問能力都跟人際關係並沒有絕對關係:「誰喜歡功課好的人﹖只有父母喜歡他。沒有人喜歡能力強的人,別人都給他比下去。」人際關係亦與是否能言善道沒關係,察言觀色的人亦可能裡外不一,影響人際關係。甚至基督徒亦可能令人討厭。一個辦公室職員、老闆、同事都是基督徒,可能都希望對方體諒自己,影響辦公室的關係。
他說不少人希望一覺醒來人際關係都忽然變好:「主啊,求你的恩典,讓我跟周圍的人的關係變好——這是做夢!」人際關係是每天建立的,並且是在家庭中開始、在子女、配偶關係中學出來。學習:「人常常將人際關係定位在職場或社會關係上,因此人在年青年時期不重人際關係,父母亦不重孩子的人際關係。……但不要忘記,培養人際關係在家庭裡,家庭是我們第一個人際關係的場所。」
李長老說,她有一個妹妹很漂亮,但她自己心裡卻覺得自己很醜,原來母親從小就說她不漂亮。即使同學說她漂亮,她也無法相信。
他與太太結婚廿多年,一天太太說了認為他要改進的話,令他感受傷害。他生氣地問:「為什麼妳不早點告訴我﹖」太太則不慌不忙回答:「有的話連夫妻也不能隨便說。如果我早些告訴你你也不相信。我等了廿年才告訴你你也生氣,何況廿年前呢﹖
不單小家庭、大家庭也如是。一位姊妺分享如何做一個好婆婆:要將媳婦當作女兒看待,若不願意,就將她當為朋友;若對方仍不願意,就將她當客人看待:無論對方願意不願意,都為她倒茶,如此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做婆婆該怎樣做呢﹖第一天要將她當客人,有一天她說不要倒茶了,慢慢就變成朋友,再慢慢就變成女兒了。如果突然當作女兒,她連朋友、客人都當不成了。
保羅與教會信徒的關係——帶著僕人的心
李長老從此經文帶大家看保羅的人際關係。「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這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第一句話,通過問安,充份地表達了他對教會的心態。他對腓立比教會,看自己與信徒的關係是「僕人與聖徒」的心態。他說:「我們所以與別人有美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從內心的深處看自己是基督和別人的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保羅說自己是基督耶穌的僕人,而看別人是基督耶穌裡的眾聖徒,因此他看與別人的關係就是「僕人與聖徒」的關係,站在服侍、幫助及激勵他們的角色。保羅在全卷腓立比書4章104節都貫穿這樣的關係,自然地寫出,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了基督的緣故,願意做人的僕人。事實上保羅是他們的牧者,今天來看就是他們的牧師;保羅給他們講道,今天來看就是他們的講員;保羅是傳福音給他們的人,今天來看就是我傳福音給你,但全卷腓立比書保羅非常客氣、非常愛他們。」
很多人說保羅非常理智,但李健長老更看到他不單有理智,更非常熱情和感性:「一個人理直他就氣壯,但保羅理很真,很少氣很壯,他充滿愛在裡面。」
保羅對自己很清楚,視自己是基督耶穌和眾聖徒的僕人,並不以自己為他們的牧者自居。「一個人有美好的人際的關係,他跟別人交往時不會讓人高高在上的感覺,不會說我比你多,我可以教導你、指導你;保羅和別人交往時以僕人的身份和心態自居。」
今天我們傳福音時抱什麼心態呢﹖很多人的心態是:我有這信仰,我知道得比你多,我比你先知道,我來告訴你關於耶穌的事:我告訴你,你會下地獄的!我拜的是真神,你拜的是假神!他讓大家查看自己有否這樣的心態:「不是說我們不要傳福音,但我們心態是怎樣呢﹖是要告訴他嗎﹖還是我們是要服侍他嗎﹖耶穌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
他又說:「今天我們傳福音時我們覺得自己好偉大,我傳福音給你讓你上天堂,不用下地獄去。但你覺得別人會否感激你呢﹖」他分享一次李長老傳福音給一個敬虔拜觀音已三十年的人。但一天他發現自己拜錯了,當所有基督徒的都會覺得他應該高興和感激時,他卻是非常難過,用中國的話說是:情何以堪。「基督徒會想:我們的神多偉大!你這個什麼假神,拆了就好!打破時,你這些假神!但我們從來沒有用一個僕人的心態。」
耶穌說: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下一句是: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但今天我們沒有打算捨命作別人的贖價,我們只想把別人辯倒。所以傳福音給別人時,我們要以服侍的心態裡——就是要在愛裡,才是僕人的心態。」
李長老每周兩次帶信徒出去傳福音。一位姊妹拉牧師去探望一位信主後不肯聚會和受洗的男性,她一直催促李長老開口勸那弟兄去參加聚會,但李長老就是不開口。如是者閒聊一個多小時後,那弟兄說:「這長老信的上帝跟妳的有點不一樣。」她追問:「為什麼你信耶穌後不肯聚會和受洗呢﹖」他說:「我在你面前一定要說信耶穌,不然你每天都來我家傳福音。但我並不信耶穌,你講的耶穌我並不喜歡。如果耶穌是妳所說的那樣——我寧可不信。」
人以基督為中心時,他就活出基督一樣的生活了。「我們活出基督教的生活,教堂的生活、聖經理論的生活,我們並無以基督為中心。我們與別相處時,我們的知識不比他少,但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我們怎麼想呢﹖我們願意以僕人的心態服侍他嗎﹖我們以服侍心態和別人相處時,別人就會覺得我們和他人不一樣:他有一個愛人的心,他願意服侍別人。」
「好的人際關係並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我們正確的心態產生的結果。一味想要好的人際關係時,你的動作會錯、思想會錯。我們不是單要一個與人際關係好的人,那是不信主的人追求的;我們應與保羅一樣,認為自己是基督耶穌的僕人,是眾人的僕人。所以有好的人際關係的結果是在乎我們的心態。」
實際做法:想念、感謝、祈求
想念
談到實際的做法,李長老指出第一個是:想念。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態度,是想念他們,而想念就是「把別人放在心中」。「我每逢想念你們」、「因你們常在我心裏」、「切切地想念你們眾人」這些經文看到保羅想念他們,並把他們放在自己心裡。他不是因缺乏說這話,而是出於愛、想念,並且因覺得自己是他們的僕人而想服侍他們。
這經文看到保羅的心情裡充滿愛、溫暖和喜樂——「美好的人際關係裡因為我們裡面有愛、有熱情,裡面有別人。」保羅和他們有的關係不是突然的,是內在而不是外在的。李長老勸勉信徒把人放在自己心裡的話,會發現跟人的關係越來越好。
保羅把人放在心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因他們與保羅一起傳福音,因而與保羅產生關係。李長老說,人多以主觀及很自私狹窄的心態判斷人:這人對我好,他就是好人,不管他客觀是怎樣的人。但保羅因他們熱心傳福音這個客觀的情形而將他們放在心裡。「我們為什麼不容易把別人放在心裡呢﹖因為我們並不客觀。你客觀看別人時就會發現他的優點和好多好處。……當你不喜歡一個人時,他什麼對都成了錯。但每個人都有客觀好的地方。」
第二是因為保羅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記念他們的恩情。「別人對我們的好我們常不記得,但別人對我們的壞卻永不忘。」有人說,我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他對我的不好。李長老說,這時候我們要記得耶穌基督的寶血和十字架:「主啊,如果他得罪我。……求你的寶血塗抺我,塗抺我腦子的部份,讓我忘記他對我的不好。」
想念帶來感謝
我們如果跟別人有好的關係﹖第二是為別人向神獻上感謝——不管別人對自己好或不好。「別人對自己好,為他向神獻上感謝很容易,但別人對我不好時,為他向神獻上感謝很不容易。但當為對我們不好的人向神獻上感謝時——你已經以基督為你的中心了。」
「當我心態正確時,重點不是對人對我怎樣,我突然之間不覺得對方奇怪了,他不讓我生氣了,他得罪我,我不記得了,因為寶血已塗抺了。」我們需要把想念的人帶到感謝的裡面,不管他對我好、對我不好,也要為他向神獻上感謝。我們要求主恩待、求基督住在我心裡,讓我們能將別人放在心裡,亦為別人向神獻上感謝。
感謝帶來祈求
9-11 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 神。
保羅為他們滿有知識的愛禱告,亦為他們分別是非,誠實無過,以及結滿了仁義的果子禱告。他向別人的禱告同時是要求,並將禱告詞寫下來,同樣地禱告,讓人看到他如何禱告。
總結
他最後總結說:「一個人要有好的人際關係,要以基督為中心,要有做僕人的心態。一個人沒有做僕人的心態,就無法好好服侍人;他以為他在服侍人,其實是在轄制人。只有以僕人的心態,只有成為基督、別人僕人的心態,他才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
實際的做法是:一,把人放在自己心中;二,為別人向神獻上感謝;第三,把別人放在我們的禱告中。」
「有誰願意有好的人際關係呢﹖願神照你的願望成就。」
(本報推出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專題,每日即時更新,與信徒一起回顧每堂講道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