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思源:教會做法成熟
從心會社會長、前「突破」雜誌編輯吳思源表示,亞洲一些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對此電影反應較敏感,是因為那裡雖有約20%基督宗教信徒,但亦有相若回教、印度教徒等,因此需要保持宗教平衡;但香港則對不同宗教有很大包容度,擁有信仰傳播自由,若貿然作出行動反帶來反效果。
對於教會在《達文西密碼》上映前後舉辦研討會裝備信徒,把電影看為福音契機的做法,他認為是成熟的表現。他又說:「教會包場看或不看此片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確立所信的是什麼。」
明光社亦抱相近看法,認為香港是自由社會,只要電影內容不涉淫褻、不雅,不會主張香港實行禁播,尊重信徒選擇的自由。
教會未盡先知之職 反應一貫緩慢
然而明光社流行文化項目主任陳龍超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同意作為時代先知的教會,缺乏向非信徒澄清和表達教會對《達文西密碼》看法,反應顯然不足;此外他認為教會在此事反應亦過慢:「此小說在03年已推出,如果說遲,教會是遲了幾年,因為爭議性最大的不是電影,而是小說。」他又說在小說推出以後,只有吳宣倫博士舉辦過有關講座,然而未能掀起基督教回應,這反映了教牧的意識不足:「教會反應慢已是慣常。」他這樣批評。
他又認為,教會的回應不應是「即食」的,應針對問題的根源有長達的計劃。他建議教新可提前舉辦有關活動,提早宣傳,加上文章、刊物等配合,為教會鋪路;此外他亦建議在《達文西密碼》電影上映後,亦舉辦回應活動,才能將此電影帶來的負面影響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