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藝術家島子息勞歸主 獨特「聖水墨」觸動世界

「其藝術作品有愛和盼望的力量」

基督徒藝術家島子息勞歸主 獨特「聖水墨」觸動世界
基督徒聖水墨藝術家島子9月1日息勞歸主,享年69歲。(圖:藝術動力周文志提供)


致力於聖水墨創作的基督徒藝術家、藝評家、詩人、美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島子9月1日早上7時20分在北京息勞歸主,享年69歲。

島子6月初發現罹患白血病,至8月27日病情突然惡化,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被送入深切治療搶救。之後一度社交媒體上發出緊急公開信募捐合適血液,數天後便離世。他的朋友圈發出訃告寫道:「親愛的島子老師今早睡夢中平和離世,蒙召歸主,歇了地上的勞苦。」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與島子老師同工多年的門生郝青松博士接受《基督日報》電話訪問時表示,島子老師離世時他身在國外,但透過老師身邊人得悉他是在睡夢中帶著微笑離世,容貌平安。

島子老師的告別式將於9月5日在北京舉行,遺體將於當天下午葬於九宮山公墓。

藝術造詣及時代精神均獲高度評價

國內藝術文化界紛紛發文紀念,有評論稱島子為「精神巨匠」,指他的離世「是中國美術界的重大損失」;知名評論家賈廷峰說島子老師是「這個時代極具精神性和人格魅力的知識分子型藝術家」。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悼念島子「畢生藉創作喚醒世人屬靈的存在」,向他致以崇高敬意。台灣漫畫藝術家蔡頌輝牧師稱島子老師為「大師級基督徒藝術家」,紀念他謙和之風及作品的信仰深度。崇基神學院前院牧伍渭文牧師在社交媒體悼一代藝術家:「上主看聖民之死,極其寶貴。」

島子的博士生郝青松指出,島子老師對當代藝術的轉型有一定影響力——今中國當代藝術一半以上的批評家都是受他栽培。在對基督教貢獻方面,他認為島子老師在一定程度上為基督教藝術帶來復興,可以稱為「中國當代基督教的領袖和導師」。

他相當敬重老師以生命見證影響學生,並且身體力行創新道路引領當代基督教藝術。而更重要的是,島子老師的藝術作品有基督的愛、信心和盼望的力量,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救贖和醫治。

一生經歷坎坷 基督信仰中尋得救贖

島子老師原名王敏,1956年11月26日生於青島市。時值中國經歷磨難的時候,父親在文革中被打為「歷史反革命分子」,直到80年代初才平反,他在階級鬥爭痛苦中成長,曾在東北下鄉插隊,下過煤礦。苦難中他學會獨立思考,反省歷史。

他後來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曾一度走上懷疑主義之路,詩風玄虛,表現內心的苦悶與壓抑,與當時不少國內年青詩人被稱為「朦朧派」、「玄學派」。他是將後現代主義引入中國的首批藝術批評、攝影批評家,原冀藉文學、藝術和哲學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但發現後現代哲學無無力改變人性和社會。

及後他在北京師範大學研究西方文藝理論和美學,受基督教文化和神學思想影響,感受到心靈的力量,生命改變。經歷深刻的尋覓和掙扎後,他終於1997年決志歸向基督,翌年受洗。2000年後,島子老師開始將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媒介與基督教信仰的精神結合,創出令人驚嘆的屬靈水墨——聖水墨的表達形式。

聖水墨——變血為墨

在島子老師前,已有藝術家前輩諸如輔仁大學美術系主任陳路加、老師陸鴻年等以水墨表達信仰,但島子老師水墨提升至「聖水墨」的高度,將基督教精神傳達至社會。

在接受崇基校牧室專訪談論他的聖水墨藝術時,島子老師說:「作為基督徒藝術家或學者,我的寫作、繪畫、藝術、學術是一個『變血為墨』的過程,這個血就是恩典,是上帝的寶血;通過我的心臟、氣息和十指,對我的靈魂拯救、啟示,成為我的血,基督的血也是我的血,血開始變成墨,這水墨,我就坦然稱它為『聖水墨』。這個『聖』其實是由基督耶穌來的,不是我『聖』,沒有基督,『我』的意識和思想都是一團混沌。」

他又說:「我深信這種普遍性的力量、啟示性的感悟都是來自於上主、來自聖靈的做工。由於這終極的秘密被打開,聖水墨的水不是自然的元素,而是施洗之水,墨也不是一種傳統繪畫材料了,而是源於基督的寶血與氣韻,筆的抒寫、提按、使轉,都靠聖靈的運行。所謂『氣韻生動』,當如此理解。在基督裡面,一切都是神的器皿,筆墨、藝術、藝術家,概莫能外。」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夏可君博士對島子的聖水墨有極高度評價,他認為島子的聖水墨將基督教精神和具中國文化獨特性及普遍性的「水墨語言」結合,又以基督教「聖秘」的靈性精神重新塑造水墨語言,創造了中國當代水墨之新的可能性。

基督徒藝術家島子息勞歸主 獨特「聖水墨」觸動世界

島子聖水墨代表作———《苦竹》。(圖:郝青松博士提供)



輓歌與讚美詩:將人世間苦難引向神聖出路

島子老師的作品有深沉對苦難的深刻關注。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前任院長邢福增在文章中提到,島子老師關注基督苦難與人世間苦難的關係,曾表示每當想起為自由思想、信仰實踐而受監禁和逼迫者,便會以十字架苦像主題表達基督受苦的現實意義。他亦同時希望以其創作守護真理,喚起良知,安慰人心。

島子老師2012年接受專訪時提到他對信仰及召命的追尋源於自身的苦難。郝青松博士解釋,老師從小家庭就經歷時時代的磨難,後來在文化學術界不受重用,其聖水墨亦不被世俗重視。他形容老師像時代先知,同時亦如《聖經》所說「先知在家鄉不被接納」。

郝博士又表示,島子老師的聖水墨作品總是充滿著對時代苦難處境的關注,但不止於人本主義對苦難和不公義的刻劃,更同時蘊含對上帝用憐憫救贖苦難的讚美的輓歌,將黑暗的世界引向神聖的出路。

藝術成就及影響力達至海外

除了內地,島子老師藝術精神的影響力達到海外。2014年獲韓國美術協會 (Korea Fine Arts Association)藝術功勞獎;2015年他的聖水墨作品《上帝與黃金》獲德國米蘇爾社會發展基金會(Misereor Hungertuch)藝術創作奬,被製作成大型幕布在歐洲3000多個教會展示,受到德國社會極大的關注。他亦在紐約等地舉行聖水墨作品展覽,推動基督教藝術的發展。

島子先後畢業於西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系主任。他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授。創作方向包括藝術批判學、現代藝術史與理論、詩歌創作、水墨藝術創作,並留下了《挽歌與贊美詩:島子聖水墨》、《後現代主義藝術系譜》、《島子實驗詩選》等著作及畫冊。

他亦是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於2012年3月應崇基學院之邀來港任第五屆基督教文化節主題講員及訪問藝術家,並舉辦「輓歌與讚美詩」聖水墨作品展。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