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牧师以约拿书1章1至2节为起点,深入剖析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字"恶"。他指出,希伯来原文中的"恶"字同时包含道德败坏与灾难双重涵义。 他继续指出,约拿身为以色列先知,却被差遣至敌国尼尼微(今伊拉克境内),只因"他们的恶达到上帝面前"(拿1:2)。
任何时代都要面对城市的罪恶
郭牧师强调,上帝关怀人离开罪恶超越民族界限、跨越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恶,近的在内心、家庭、工作环境;大的在社会、国与国的战争。"
这也是约拿书的第一个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城市的罪恶",而基督徒的召命不应局限于教会范围,而应扩及整个世界。郭牧师指出,基督教的信仰由始至终都是要上帝的子民面对世界,宣讲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抗衡罪恶。
"我们很容易将工作当作我们的使命,以为这就是上帝要我们做的事,却忘记了背后这份真正的意义。上帝呼召基督徒在大学、神学院、教会或社会,就是要挑战罪恶,然而若没有这种挑战的动力,我们的信仰反而显得软弱无力。" 解决城市罪恶需从人的内心开始
郭牧师指出,人类行为上的恶源于心灵的恶,这才是根本问题,因为罪恶犹如污染水源,若只处理表面现象,永远无法根治。郭牧师提醒,一所基督教大学或教会若陷入"以恶制恶"的陷阱,如权力斗争、言语伤害,反而成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真正的转化需从人的内心开始,惟有福音才能解决人心灵的恶,正如约拿走进尼尼微宣讲福音,从君王到牲畜都禁食悔改。"因此约拿书的第二个提醒是:"基督徒应以属灵的方法解决城市的罪恶"。
大学教育的使命应聚焦学生的生命
尼尼微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从上到下都悔改,但吊诡的是,这令约拿心生不悦。上帝呼召祂的仆人解决城市的恶,最终却发现还需要解决约拿内心的罪恶。郭牧师表示:"约拿成为神仆人的借鉴,处理城市的恶之时,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落入罪恶之中。"同样地,今日的大学教育的使命应当看重学生的生命,免于堕入罪恶之中,这胜过学业或事业的成就。因此香港教会要重新聚焦应有的使命——这是约拿书的第三个提醒。
成为改革社会的领袖
郭牧师盼望大学中的年轻教职员和学生以先贤为榜样,成为上帝兴起的社会改革领袖。他列出历史上有许多值得借镜的美好见证:19世纪的威廉·威伯福斯看见当时英国社会奴隶制度的不公,穷尽一生努力平反,最终在1833年促使英国正式废除奴隶制度。19世纪的救世军目睹社会对儿童的残酷对待,以"服务贫穷者"为口号,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上世纪60年代,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基于圣经教导,提倡和平与平等。德兰修女走进印度,看见人性的恶及其造成的恶劣环境,透过服事最底层的人改变了整个社会面貌。
"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当上帝给我们不同的岗位,我们就要勇敢站起来,带著上帝的话语,以真理、以善胜恶,对抗这城市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