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香港忠僕事奉中心波阿斯學院義務院長的何建宗教授從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淵源談起。他指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自1970年代末萌芽,及至聯合國於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於「滿足當代需要,同時又不損害後代發展之潛能」這個環保優先理念。
何教授指出將西方可持續發展的標準直接套用於發展中的國家並不公平,也不現實。他解釋,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霸權式地污染地球長達三百餘年,現在要求發展中的國家放棄改善經濟、優先回歸自然平淡,政治和社會發展上絕不可能。但何教授認為這也可以是一個重要的福音契機。他指出這些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仍是福音未及之地,環保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宣教平台」,將信仰帶入這些國家。
與傳統宣教不同,這種新模式需要透過專業人士的技能和愛心,以情懷投身發展中國家,透過不同領域的環保援助、科學合作、綠色生產和善用資源、開發再生能源等途徑,自然而不帶侵略性地傳遞福音價值。從改變人心和生活模式起始,逐步把「尊祟」、「悔改」、「重生」、 「捨身」、「末世」和「永恆」等元素滲進群眾的生命成長、延續與發展之中。
國內推動環保 善用資源讓人接觸信仰
何教授指出,中國人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解,是「經濟與環境並重」,多贏共利,建立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地政府近年正在積極推動環保,這十年來,何教授以特級專業人士身分透過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得以進入國內工作。他長時間以基督教徒的身份,在崗位上發光發熱,成就裴然,獲得了很多讚賞,也為基督教信仰爭取到很正面的評價。
除了享受信仰自由,他進一步希望「以生命傳生命」,日後作出更多貢獻,如:發表了多篇「環境倫理」和「生態神學」的論文,近日更積極尋求成立「生態文化研究與宣教中心」,在内地進一步推動「以信仰為核心」的環保、應對氣候變化的事工發展。
善用處境 分享信仰
何教授曾在某一年的平安夜黃昏,在內地某大學課堂上舉辦聖誕派對,除了大家享用零食和飲品、彼此放鬆交談之外,他還帶領學生同唱聖誕詩歌,並且解釋聖誕節的起源、聖誕樹和聖誕禮物對歐美人士的重要意義,也分析了基督教教義對西方社會以至二千年來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影響。派對之後有學生很高興地表示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對基督教的接觸。此前他一直認為聖誕節只是西方的商業活動之一,吃喝玩樂,給人的印象是鼓勵購物消費,醉酒生非,毫無意義,但透過此次活動他開始明白聖誕節背後的高尚情操,有機會他將更深入探討「基督降生在馬槽」的深遠意義。
何教授也分享到,有一次他向一位在內地有很尊高的學術地位、待遇還是副部長級的中科院院士送贈了自己的環保著作。對方反應十分正面,原來他已經在國外交流的時候多次接觸基督教信仰。院士還說國內對環境倫理的專書很少,基督教徒比較認識西方文明與環境的關係和影響,日後希望何教授多帶相關的書籍回去共享。
何教授說:「今時今日,宣教的手法必須與時並進,從科技、文化處境、經濟和社會的狀況進手,善用專業才能和全球一體化的渠道,讓福音訊息更容易擴散、影響更深遠。這正是推動可持續發展宣道的深層意義。」
極地探險科學家 感悟天地必有主宰
本身是極地科學家的何教授曾帶領團隊多次前往南北極進行研究,團隊中不乏國內的科學家。令大家驚訝的是:即使在冰冷的天氣下,而南極最低是零下91度的極端環境,其中生命依然存在,而且可說是欣欣向榮,擔負了生態系統中最基礎和關鍵的角色。大家都讚嘆大自然的奇妙,在極地仿如「天人合一」的地理特點下,很多人都感悟「天地間必有主宰」這渺妙的屬靈道理。
何教授認為,環保不僅是科學議題,更能成為福音預工的平台:「意識到造物偉大,便更有興趣去深入瞭解,日後也更容易接受『人類的罪性破壞地球和諧』、『人類是環境管家』、『大地在等待救贖的來臨』和『以愛心服侍世界』等聖經價值觀。 」
何教授相信在末後的世代,上帝將更新天地,帶來新天新地的永恆國度。天國彰顯在世間將是最完美的「可持續發展典範」。
他最後呼籲大家積極加入環保宣教的行列:「盼望大家著眼全球、本地入手;共同承擔、由我做起!」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