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个话题,本报有机会与观潮浸信会主任郑佑中牧师倾谈,发现"观潮"并不意在让弟兄姊妹投入于众多圣诞活动,而是精心打造外在和内在的空间,在将临期间透过礼仪、视觉和空间营造出节期的氛围,让会众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沉淀、用全身心去感受、去经历以马内利的基督的降临。
记:观潮浸信会又如何领弟兄姊妹迎接圣诞、默想耶稣道成肉身的意义呢?
郑:我们本身不是礼仪教会, 我们希望节期间有炼净的过程,因此十年前开始我们的将临节期有操练,会提供灵修素材,在礼仪中我们会点起蜡烛,诵读礼文,让大家安静默想,按著次序:警醒、悔罪、喜乐、平安,在最后圣诞节则会点起白色蜡烛,象征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
透过比较结构性礼仪每日如是,我们生活也是每日如是,但最重要是Emmanuel——如何让我们每一日"如是"的生活能够经历"神与你同在"。
我们节期中有各项活动包括浸礼、"爱与光"基督徒艺术展,12月初联合16个机构举行的"同行书展",平安夜将会举行的布道晚会,以及25日的感恩联合崇拜——这些活动并非一个一个独立的,而是互相呼应。我们很希望教会能建立将临节期的氛围平台。我们尽量不去"讲",而是去感受。很多弟兄姊妹第一次到来,我们的崇拜程序也不是很累赘的——让人有更多空间停一停、想一想,去感受"神与你同在",这样的意念构成将临节期氛围的推动。
记:你会否都感觉到圣诞期间教会可能有很多活动、开派对等,会否让大家更难安心下来思想耶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的意义,更难与我们每个人连结呢?
郑:你问得很好。教会不停地"被物化",让节期成为了"时机"。商界不用多讲。最近一篇报导韩国有美其名为"耶稣生日应援",实质是追星、卖咖啡杯等周边产品。节目不能单独存在盛载神的道,但是from Doing to Being (从实践到本质)。我们常常说想寻找Being,城巿人要人静不那么容易,一般人说安静独处的话可能指直接去睡大觉,这直接反映出人内里很多的疲惫、很多的劳累,不想去面对。
所以如何透过Doing找到Being呢? 当中的Doing不能"为做而做"。我们不是单一的言说,而是透过艺术展、书展、甚至浸礼的礼仪都是一种可视化的视觉。我们称圣餐为"重演神学"——重演耶稣基督的受难,他和门徒共晋晚餐,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意念:拿起——分别为圣;祝谢擘开——将身体破碎、将生命破碎;分给他们——这就是福音。
这个月初的浸礼也是充满意义——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讲到"同埋葬"时我借用了最近很热门的话题"破地狱",不单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超渡"。我们要与文化对话,基督里我们不会称之为破地狱,但我们如何能藉著耶稣基督的宝血从罪的捆绑里得赎。
所以整个过程我们不纯粹是参与一个"活动",而是在活动中透过每个动作进入每个礼仪中。纯粹节目很难带动生命的长成、感受到"神与你同在",但好的活动必然互相呼应,让人投人其中,以致有空间沉淀。所以我们很著重Living & Engaging (生活与投入),不纯粹参与活动。
人们如何参与(各项活动)我们没有压力,无须"交数"。乐龄人士时间多,他们最能投入参与;职青投入度不一定很高。今天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特性时,"不要惊动爱情,由他情愿",就让基督能很生活地进入我们的生命里,将原本碎片化的片段经历engage成为生命的历程。我们常说寻找基督的Sign (记号),其实生活中有很多Sign,不过因为我们的生活割裂、碎片化,如何将生活的记号 Engage?人们的生活如此破碎——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生活所有都碎片化了,剩下的只有情绪,缺乏沉淀。
记:这个很有趣,因为你提到了几点:一个是Visualize可视性,一个是Engagement,一个是让人能沉淀。你们所作的似乎是使用了空间让人进来亲身去体会,去触摸,去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之处。很多教会都比较单纯地宣讲讯息,但你们所实践的方式是很亲颖的概念,很能帮助人们去感受。信仰不只是言说、和文字,不是闭著眼睛光坐著听。
郑:这些概念可能从我们同工的背景、经历,颂远(观潮传道同工)是画画、摄影的,我大学时是读音乐的。所以对于艺术和生命之道的沉淀我们都有一定的敏锐性。后来我也修读社会工作。社工里最重要是"案主自决",让他自己沉淀然后自行作出决定。我读博士时是在伯特利城巿转化中心,如何能够将信仰在生活中一个个记号能显明。原本生命中已有很多基督的记号,但我们没有特别显明,又或是我们将它们变成了教会的专利品。但其实信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无需"楚河汉界"式的分别为圣。
我们的生活要有感——感觉、感动。我来讲一个艺术概念相关的例子——"天价香蕉*",大家无需过份解读:一位新香港人5千万元投得一只香蕉并咬一口。其实整个过程非常有信仰意味——道成肉身、钉身十架不单是不值钱,更是比地底泥更低贱;但今天这"艺术品"已是无价宝。艺术的价值是在乎你如何去解读。一条贴上胶纸的香蕉为何值5000万呢? 他说了一句:"今天我吃了这条的香蕉成了香蕉历史的一部份"。
今天很多人与事都在于你如何去解读。这个需要的是想像。我们一班同工亦很有想像力,另一方面教会领袖提供了空间予这想像力——搞音乐、搞书展、搞艺术,是否令教会不像样呢? 不!教会的记号应该能在生活中可见到——这才是信仰。所以这个就是城巿宣教的概念:不只是搞节目、职场福音工作——当然这些也是,但我们愿让这空间能盛载神的道——人们进到教会吃个饭、喝杯咖啡,我们就作了一杯凉水的见证,这个可能更胜于一场布道会。
记:没想到简单的提问会延伸出观潮如此独特的理念和城巿宣教的见证,谢谢郑牧师的分享!
* "天价香蕉"是国际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在11月20日拍卖了意大利艺术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Comedian》,这件作品是一根用灰色胶带贴在墙上的香蕉。内地的加密货币投资者、Tron创办人孙宇晨(Justin Sun)通过电话以620万美元(约4811万港元)成功竞标。他表示,能够获得这件艺术品对他来说意义深远,并计划亲自品尝这根"天价香蕉",视其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并向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