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浸信會禮儀 ‧ 視覺 ‧ 空間營造節期氛圍 同尋「基督的記號」

觀潮浸信會禮儀 ‧ 視覺 ‧ 空間營造節期氛圍 同尋「基督的記號」
觀潮浸信會主任鄭佑中牧師。(圖:基督日報/ Sharon Chan)
隨著聖誕臨近,街上濃濃的節日氛圍,到處響起傳統的聖誕歌聲。每年聖誕節期是不少教會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日子:聖誕佈道、演出、聚餐、報佳音、聯歡會等密鑼緊鼓,信眾也在教會活動和私人聚會間團團轉。教會如何能在紛繁中引領弟兄姊妹安靜默觀耶穌基督降生的意義呢?

就這個話題,本報有機會與觀潮浸信會主任鄭佑中牧師傾談,發現「觀潮」並不意在讓弟兄姊妹投入於眾多聖誕活動,而是精心打造外在和內在的空間,在將臨期間透過禮儀、視覺和空間營造出節期的氛圍,讓會眾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沉澱、用全身心去感受、去經歷以馬內利的基督的降臨。

記:觀潮浸信會又如何領弟兄姊妹迎接聖誕、默想耶穌道成肉身的意義呢?

鄭:我們本身不是禮儀教會, 我們希望節期間有煉淨的過程,因此十年前開始我們的將臨節期有操練,會提供靈修素材,在禮儀中我們會點起蠟燭,誦讀禮文,讓大家安靜默想,按著次序:警醒、悔罪、喜樂、平安,在最後聖誕節則會點起白色蠟燭,象徵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

透過比較結構性禮儀每日如是,我們生活也是每日如是,但最重要是Emmanuel——如何讓我們每一日「如是」的生活能夠經歷「神與你同在」。

我們節期中有各項活動包括浸禮、「愛與光」基督徒藝術展,12月初聯合16個機構舉行的「同行書展」,平安夜將會舉行的佈道晚會,以及25日的感恩聯合崇拜——這些活動並非一個一個獨立的,而是互相呼應。我們很希望教會能建立將臨節期的氛圍平台。我們盡量不去「講」,而是去感受。很多弟兄姊妹第一次到來,我們的崇拜程序也不是很累贅的——讓人有更多空間停一停、想一想,去感受「神與你同在」,這樣的意念構成將臨節期氛圍的推動。

church2

記:你會否都感覺到聖誕期間教會可能有很多活動、開派對等,會否讓大家更難安心下來思想耶穌道成肉身來到地上的意義,更難與我們每個人連結呢?

鄭:你問得很好。教會不停地「被物化」,讓節期成為了「時機」。商界不用多講。最近一篇報導韓國有美其名為「耶穌生日應援」,實質是追星、賣咖啡杯等周邊產品。節目不能單獨存在盛載神的道,但是from Doing to Being (從實踐到本質)。我們常常說想尋找Being,城巿人要人靜不那麼容易,一般人說安靜獨處的話可能指直接去睡大覺,這直接反映出人內裡很多的疲憊、很多的勞累,不想去面對。

所以如何透過Doing找到Being呢? 當中的Doing不能「為做而做」。我們不是單一的言說,而是透過藝術展、書展、甚至浸禮的禮儀都是一種可視化的視覺。我們稱聖餐為「重演神學」——重演耶穌基督的受難,他和門徒共晉晚餐,每一個動作都充滿意念:拿起——分別為聖;祝謝擘開——將身體破碎、將生命破碎;分給他們——這就是福音。

這個月初的浸禮也是充滿意義——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講到「同埋葬」時我借用了最近很熱門的話題「破地獄」,不單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超渡」。我們要與文化對話,基督裡我們不會稱之為破地獄,但我們如何能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從罪的綑綁裡得贖。

所以整個過程我們不純粹是參與一個「活動」,而是在活動中透過每個動作進入每個禮儀中。純粹節目很難帶動生命的長成、感受到「神與你同在」,但好的活動必然互相呼應,讓人投人其中,以致有空間沉澱。所以我們很著重Living & Engaging (生活與投入),不純粹參與活動。

人們如何參與(各項活動)我們沒有壓力,無須「交數」。樂齡人士時間多,他們最能投入參與;職青投入度不一定很高。今天我們知道了他們的特性時,「不要驚動愛情,由他情願」,就讓基督能很生活地進入我們的生命裡,將原本碎片化的片段經歷engage成為生命的歷程。我們常說尋找基督的Sign (記號),其實生活中有很多Sign,不過因為我們的生活割裂、碎片化,如何將生活的記號 Engage?人們的生活如此破碎——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因為我們生活所有都碎片化了,剩下的只有情緒,缺乏沉澱。

church3

記:這個很有趣,因為你提到了幾點:一個是Visualize可視性,一個是Engagement,一個是讓人能沉澱。你們所作的似乎是使用了空間讓人進來親身去體會,去觸摸,去感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之處。很多教會都比較單純地宣講訊息,但你們所實踐的方式是很親穎的概念,很能幫助人們去感受。信仰不只是言說、和文字,不是閉著眼睛光坐著聽。

鄭:這些概念可能從我們同工的背景、經歷,頌遠(觀潮傳道同工)是畫畫、攝影的,我大學時是讀音樂的。所以對於藝術和生命之道的沉澱我們都有一定的敏銳性。後來我也修讀社會工作。社工裡最重要是「案主自決」,讓他自己沉澱然後自行作出決定。我讀博士時是在伯特利城巿轉化中心,如何能夠將信仰在生活中一個個記號能顯明。原本生命中已有很多基督的記號,但我們沒有特別顯明,又或是我們將它們變成了教會的專利品。但其實信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無需「楚河漢界」式的分別為聖。

我們的生活要有感——感覺、感動。我來講一個藝術概念相關的例子——「天價香蕉*」,大家無需過份解讀:一位新香港人5千萬元投得一隻香蕉並咬一口。其實整個過程非常有信仰意味——道成肉身、釘身十架不單是不值錢,更是比地底泥更低賤;但今天這「藝術品」已是無價寶。藝術的價值是在乎你如何去解讀。一條貼上膠紙的香蕉為何值5000萬呢? 他說了一句:「今天我吃了這條的香蕉成了香蕉歷史的一部份」。

今天很多人與事都在於你如何去解讀。這個需要的是想像。我們一班同工亦很有想像力,另一方面教會領袖提供了空間予這想像力——搞音樂、搞書展、搞藝術,是否令教會不像樣呢? 不!教會的記號應該能在生活中可見到——這才是信仰。所以這個就是城巿宣教的概念:不只是搞節目、職場福音工作——當然這些也是,但我們願讓這空間能盛載神的道——人們進到教會吃個飯、喝杯咖啡,我們就作了一杯涼水的見證,這個可能更勝於一場佈道會。

記:沒想到簡單的提問會延伸出觀潮如此獨特的理念和城巿宣教的見證,謝謝鄭牧師的分享!

* 「天價香蕉」是國際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在11月20日拍賣了意大利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Comedian》,這件作品是一根用灰色膠帶貼在牆上的香蕉。內地的加密貨幣投資者、Tron創辦人孫宇晨(Justin Sun)通過電話以620萬美元(約4811萬港元)成功競標。他表示,能夠獲得這件藝術品對他來說意義深遠,並計劃親自品嚐這根「天價香蕉」,視其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體驗,並向其致敬。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