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一名校大学生自杀,在死前问过很多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被问及对此事如何看时,沈校长认为,学校除教导知识、技能外,要引导学生寻求人生意义。他说:"我感觉今天的大学,其实不单是大学,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除了教育下一代应有专业知识、赚钱技能以外,关于价值观、人生意义应多一点讨论,多一点启发,不然我们可能会培养一些很有能力赚钱但没有人生目标的人,这是非常可惜的。"
沈祖尧谈到《圣经》传道书作者所罗门王拥有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他还是感觉人生无常,人生就好像一片云一样,过去就过去了。《传道书》给他最大的一个感触是:"我们是不能永远存在的,不论我们拥有多少智慧、多少能力、多少钱财都不能,因为人一定会老而且会死。"
"既然我们不能永远拥有一些东西,为什么我要存在呢?"沈祖尧校长说,人活著除了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外,还需要考虑自己能为别人作什么。
当面临上帝「你做过一些对这个世界有意义的事吗?的提问,他觉得作为医生和校长,有意义的回答是:「这个同学我教过,现在他的人生改变了,这个病人我治过,虽然到后来他也死了,但在他的人生当中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在他的家人旁我留下一个美好的见证。要是我抱著这样的态度过我的一生,我可以回答上帝的问题。」
被问及,如何做到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可以对学生袒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时,沈祖尧校长谈到了自己的经历。
沈祖尧说:"我是学医的,当了三十年医生以后再做校长。其实医学是人文和科学混合的。就说有一个病人在我面前,他有糖尿病,有心脏,有癌症。我可以用我的知识、技术、开刀的能力给他治病,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还需要让他感受到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人,不是一个器官,而是一个人。"
沈祖尧认为,做校长的目的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我想在学校里我推动的不单是学校的排名怎样,不单是我们要在大学里建多少实验室,多少大楼......还要给学生人生的方向,让我们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他,让他们也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要有一个人文精神,我跟学生交往时不是高高在上的一种态度,而我是一个过来人,是他的大哥哥、甚至是他的父亲,可以把我人生的经验和他们分享。但是若反过来,一天到晚都端著架子说:『我是教授,我是老师,你是我的学生,我讲话你要听』,这样就不太容易把我们的人生经验和他们分享。"
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中,沈祖尧校长明白了福音的大能。2003年在香港,在中国、在台湾地区都有沙士。对医生来说,是百年一遇的经历。从来没有试过有这么大的传染病爆发,医院里被传染的大部分是医生跟护士,这些年轻人可能还在想他们的事业怎么发展,但一下子就病了,而且很快面临死亡。
沈祖尧说:"(他们的)家人都在外面哭,我也不知道怎样去安慰他们。那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是无常的。尽管我们已经有很多的科学和医学知识,但一下就可以没有了。那时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除了要治好病人的病,还要感受到他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问题。"
那时沈祖尧每天早上需要看一遍在医院里所有的SARS病人,然后做报告。他回忆说:「在给病人检查时,他们都带著口罩,而且他知道要是他不小心咳嗽,肺沫喷出来就把我感染了。所以医生和护士说,教授你不要看我的前面就在后面看看就好了,或你根本就不要碰我了。但我感觉不对,我就走过去拉拉他的手,不要紧,我就是给你做一个检查,我会保护自己的。然后他们的眼神就告诉我,他们非常的感动。
因为他们感觉,他好像是不干净的一个人。我没有因为他的不干净而避开他,而给他一样的待遇,那时我开始明白,在圣经里耶稣看一个麻疯病人,他走过去跟他说,摸摸他的手说:你现在干净了,把你的身体给别人看。其实他不用碰他也可以把他的病治好,但他碰他一下,拉拉他的手然后说:你干净了。就是说我没有嫌弃你身体的病。这个人不但他的麻疯治好了,他心里的病也治好了。这种经历对我作为一个医生来讲是非常独特的,我也希望把这种经验教给我的学生。
我年轻时看病,医院里太多病人,我们根本就记不起来这是李先生,那是王小姐。我们都说这个是一个肺病的人,这个是一个中风的病人,我们的希望就是马上尽快把她送出去,因为我们的床位很紧张。这种想法并不好。
美国一位很有名的医生,名叫威廉奥斯勒。他说:一个好的医生治好这个病,一个最好的医生治的是这个生病的人,关注人本身,而不单单是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