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本报与"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前任总干事苏成溢牧师访谈,浅谈了香港教会的合一情况。苏牧师在"协进会"就任期间,为基督教会之间的沟通与和解作出了不少努力。
昨天刊出了苏牧师对香港基督教教会之间合一的情况。今天通过苏牧师,从历史的因素看基督教派间差异的源头,从而寻求合一的可能性。
有人说教会"合一"只能是"理想",现实上只能做到"合作"。你的意见怎样?
"合一"和"合作"是可以并行的。如果只有组织的"合一",没有实质的"合作"也是没有意义的;有灵里的关系,身份上不合一,也不能达到基督所求的目标。
过去宗派形成和差异有著历史因素。历史是有过程的,这过程反映了人的软弱;但上帝有恩典,我们不应该因为人的软弱而不在合一上努力。
教会经历了两次分裂,第一次是东西罗马公教分裂,第二次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近百年普世教会的思想里,各宗派都认为不同传统不等于不能走在一起。我们相信同一个神、同一个主、同受一个圣灵,那么为什么要彼此分割呢?问题"如何"走在一起。合一是圣经的教导、信仰的根本。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章里说,大家同分一个身体、守圣餐,同受基督一个身体。
有人认为同一个会里聚集这么多不同宗派的代表,意见很难合一,你又怎样看呢?
的确是难事。但大家同受一个圣灵,只要大家都带虚己的心,圣灵会引导大家达到共识。我在这6年里面,从没有遇上不能达到共识的情况。
在合一的情况上,世界和华人的情况有什么一样?
相对亚洲、欧洲、美国等地区而言,华人基督教会在合一上较为困难,因为我们受宣教士和他们所属宗派影响,可说是带著历史包袱;欧洲和美洲他们没有受到传教士影响,比我们少了这个包袱,因为他们的合一可说比较容易。每当讲到自己的"根"的时候,我们很难会提及2千年前的耶稣,我们没有连上这个"根",只会讲自己的教派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二,华人教会难以合一的原因在近百多年来,西方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出了不同的争论。在欧洲来说,影响不如华人界大,这些争论去到了华人教会之间。例如神学院的讨论会带到教会中,引起辩论,将神学思想的争论带到了教会。
7、80年代,出现了自由派、灵恩派、基要派、保守派、福音派等分野,这些成为教会的标签时,阻碍了教会的合一。
你对这些"派别"的标签有何意见﹖
不应将教会列出xx派,因为此等分野属神学思想范围。即使在同一个教会里,不同信徒的领受也有不同:有的人比较感性,可以说是偏向灵恩派;有的人对问题比较理性,可说是偏向自由派的;有的人很热心传福音的,可以说是偏向福音派,诸如此类,每个信徒因应他们的差别,都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的"派别"。
我们不能随便标韱别人属什么"派别",应以圣经为最高标准,以圣经为基础。
有些人不把天主教看作正统,你又如何看天主教呢?
不少人误会天主教的《圣经》。基督徒要更深入的了解。有人说天主教拜圣母——但圣公会也有图与像,但并非作为崇拜的对象。从历史来看,从前很多人都不识字,不懂圣经,所以用图与像加以辅助,让他们明白圣经所记载的,帮助他们向神祷告。
天主教的《圣经》里,旧约比基督教的多出10多卷,一般基督教徒称为"次经"。其实读神学的人都知道,"次经"在耶稣的年代就有了,这版本一直被沿用;直至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考虑下采用了犹太人的《旧约》圣经,所以少了"次经"。
犹太人的信仰与基督教的信仰的最大分别是:他们不相信耶稣是主。但是马丁路得用了他们的圣经,所以出现了"正典"和"非正典"之论。越了解,就减少了主观的争论;要多沟通,减少误会
你又怎样看香港教会与中国教会的合一?
我认为在组织上没有联合的必要,但在见证和分享上,二者应该有合一的精神。大陆与台湾的教会也是,虽然地区上分开来,但实质在主里面都是一家人。
苏牧师总结
宗派之间应该多交流和合作,尽量实行合一,在过程中让人看到爱主和爱人的心。我们不希望有合作而无合一。现今个人主义的高举,但作为基督徒应有不同方向。世界给我们很多现实情况,让我们不住被吸引过去,放弃合作。
去年普世教会协会的总干事说:“If you want to walk fast, walk alone. If you want to walk together, look for each other.” 大家在主里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迁就和合作;要体谅对方,看低自己,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明天将正式辞别"协进会"总干事职务
明天下午2时半在中华基督教会长老堂里,将举行苏成溢牧师的香港区会总干事的就职仪式,正式卸下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6年的职务。然而苏牧师里面的普世教会精神,将使他在新岗位上,继续把合一的光传扬下去。
苏成溢牧师谈教会合一﹙上﹚ (200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