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商道論壇】基層及社區轉化——前線機構分享實戰經驗

【使命商道論壇】基層及社區轉化——前線機構分享實戰經驗
教關總幹事馬秀娟分享了「教關」的理念,透過建立網絡將基督的身體不同個體的恩賜連結起來,共同在地上將天國臨在社區基層中。(圖:基督日報)
【使命商道論壇】基層及社區轉化——前線機構分享實戰經驗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副總監羅瑞雲表示協會的工作是將光透進黑暗的社區。(圖:使命商道)
豐盛社企學會、使命商道於1月18日舉辦「使命商道論壇」,主題為「同行實踐•看見信仰」,聚焦基層及社區轉化。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總幹事馬秀娟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副總監羅瑞雲在「基層及社區轉化」主題分組裡分享她們事工的豐富經驗,與現場關懷社關的聽眾互相探討。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馬秀娟博士:服侍基層源自耶穌對人憐憫的心

教關總幹事馬秀娟指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名稱中,「教會」代表耶穌的身體,而「關懷貧窮」則是「耶穌的心志」。教關在各個區域建立「網絡」,致力於關懷貧困的社區。

她指出基層群體給人的印象是貧窮,這些群體的需求多樣,包括醫療、食物、親子關係和社交支持,「然而不僅是經濟上的貧窮,還包括動力的缺乏,越來越多年輕人失去了尋找和工作的動力,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重新找回這種動力。」

有見及此,「教關」除了物質援助,還開設各種課程讓弟兄姊妹能夠在學習和外展體驗神的豐盛:「我們與神同行進入基層朋友的生命,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當我們發自憐憫的心進入他們的場景, 與他們同哭一起經歷這份痛苦,而這份心痛源自於神,並且將這份感動化為行動。」

尋找志同道合者建立服侍網絡

除了做到關懷貧窮,教關亦實踐「網絡」的使命,透過不同的網絡行動起來,「教關的網絡其實是基於耶穌所建立的強大網絡,它將不同的個體和恩賜連結起來,共同在地上建立天國。在工作場所和學校中,我們都是這個網絡的一部分。」她呼籲大家反思:「我們是否充分利用神所賜的網絡,作為耶穌的子女,將這份愛分享出去呢?」

對於如何建立這個網絡,馬秀娟建議尋找合作志同道合的夥伴,探索可行的合作方式,或與三數相熟的家長或教會服務人員組成小組,開始行動:「當我們開始行動時,聖靈會引導我們的方向。教關也樂意幫助大家尋找同夥,目標是在十八區見證天國的臨在。正如主禱文所說:願祢的國降臨,願為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馬博士又說:「如果社區有人情味、有幸福感、有鄰舍互助精神,社區就充滿了色彩。」去年佐敦華豐大廈火災時,教關的佐敦小組立即動員了四十多人尋找受影響的居民並提供協助。此外沙田水泉澳邨剛興建時,有牧者提醒她要盡快進駐並為這座三萬人的社區祈禱。十多年後,水泉澳成為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2023年水泉澳一單位發生火災時,教關立即啟動義工前往災區,並聯絡受災住戶,提供所需的幫助。教關的牧者也與房屋署聯絡為受災者提供臨時住宿,最終一些受助者加入了教會。

馬秀娟最後提到政府正在發展北部都會區,預計將有大量人口遷入。教關已經與北區的牧者聯絡。她指出雖然那裡現僅有幾間小型教會,但福音的機會依然龐大。當地的一間教會與一所佛教學校合作服務長者,教關也將與他們攜手合作,呼籲大家邁出一步,並歡迎與教關一起同行。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羅瑞雲女士:愛心服侍如同光照進黑暗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副總監羅瑞雲亦分享協會的信念:「每一個人都擁有神的形象、天賦的才能和夢想,這些都需要被肯定,他們渴望在困境中找到出路。」這一信念深刻影響著協會對無家者的服務方式。

羅瑞雲表示無家者分為兩類:「有瓦遮頭」和「沒有瓦遮頭」。「有瓦遮頭」是指在行人隧道或橋底下的露宿者;「沒有瓦遮頭」則是指那些有臨時住所,但環境惡劣,露宿者覺得自己好似是無家者。

根據協會的觀察,無家者的需求甚廣,涵蓋經濟、教育、住房、身心靈支持以及福音的需求。「所謂的『需求』,除了考量個體本身,還要視乎社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當教會位於社區中,較容易掌握區內無家者的實際需要,例如協會派遣護士進行街頭健康檢查,並幫助他們尋找工作以解決經濟問題。然而,如果教會的義工們並非居住在本區,他們對這個社區的需求了解就會有限,自然更難以提供有效的服務。

協會扶貧方向:讓無家者發光作鹽

因此,協會從2017年開始圍繞緊急支援、復康及發展三大方向來幫助扶貧,首先處理緊急需要,然後協助他們恢復自我能力,最終根據他們的恩賜和潛能發展並影響周圍的人,讓無家者也能發光發鹽。有無家者信了耶穌而且加入了協會成為導賞員。該名導賞員曾經因賭博導致破產、無家可歸、離婚、女兒也失聯。他在一次帶團中分享身世,團友立即為他祈禱。兩週後,他意外接到了女兒的電話,發現她已經信了主。父女重聚後,見證了女兒的成長,包括畢業和結婚,現在她已經成為社會工作者。

她形容協會在社區的服務就像一束光照射進黑暗,若只有微弱的光亮則無法看見真正的希望,因此需要集合更多人的力量。義工們的探訪不是短暫行動,而是需要長期建立關係,過程大家一起唱詩歌、祈禱、互相支持,就像建立一個無牆的教會。

羅瑞雲鼓勵大家服侍社區中有需要的人:「當我們的眼光轉變,你所做的一切也會不同。求神賜予我們一個新的視角,看到對方深層的問題和需求,從而制定屬靈的策略來應對。同時,求神幫助我們連結不同的群體,因為我們的人手、能力和智慧都有限。惟有透過彼此配搭,萬事才能互相效力!」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