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走向新模式 更適切群體需要 編輯室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 上午2:14 香港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在最近一期的《譯經使者》中,分享了對聖經翻譯事工的一點反思,提及群族聖經翻譯的新模式。 文中提及到九十年代未一位譯經員舉家到坦桑尼亞西南部桑古人中開展新約翻譯工作。三年半後失敗而回,反思到以往的工作策略的失敗處,是得不到當地教會領袖的認同及支持。後他們捲土重來,著手探訪工場主要宗派領袖,了解他們的期望及需要,結果當地教牧給予了完全的支持,協助開展聯合性的地區譯經計劃,並令之與當地教會的宣教策略及門訓得以配合,令聖經翻譯工作得以順利推行,並惠澤當地教會。 《譯經使者》表示,傳統的譯經工作的模式,是以製成聖經譯本為目標、翻譯過程為核心,以譯經進度為進度,聖經翻譯完成後,翻譯員就功成身退;但另一種模式是以聖經的影響力為主導,以生命的持久轉化為目標,以聖經對生命所帶來的影響力為事工尺度,並從譯經計劃開始就步步指向個人和社群這個核心。此模式更需與本地社區和教會結成伙伴,以致在翻譯工作結束後,聖經仍能在社群中發揮影響生命的力量。 文中又提出有素質的譯計劃,必須看清工場的環境和服侍的對象的需要及難處,以此衡量所作的工作的適切性,例如對一些多語言的少數群族而言,母語聖經未必能適切他們的社會環境及實際生活,甚至會變成「奢侈品」。 此外亦需重視本地人的參與,在平等互信的關係中讓他們直接參與譯經,增強他們投入感,令他們感到譯經計劃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事工。 最後《譯經使者》強調,聖經翻譯須謹記轉化生命的大方向,與世界環境互動,在真理上持守,在細節上彈性處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