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月22日發出的新聞稿,其轄下「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透過電話及面談形式,訪問了366位年齡介乎15至24歲,學歷在中七以下的低學歷青年。在366名受訪者當中,有六成(217人)現正失業,三成(111人)全職工作及一成(38人)從事兼職及散工。在217名現正失業的青年中,最多(28.5%)失業了一至三個月,其次是有21.4%失業了一至三年,而值得關注的是整體平均失業年期竟長達4.57年。
根據受訪者自我分析失業的原因,大部分人(56.2%)表示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其次是「學歷低」(42.9%)及「欠缺工作技能」(40.6%)。由此可見,低學歷的失業青年如得到適當的協助,包括了解個人職業及技能取向、提高學歷、獲得資助讀書及進修等,即可解決當前的困難。
雖然現時政府有提供不少青年就業服務,但調查亦發現青少年的使用率偏低。就以為人熟悉及歷史較長的「展翅計劃」為例,超過七成受訪者並沒有使用,其中有三成認為服務「無用」。而對於其他服務如「青見計劃」、「現代學徒計劃」、「學徒訓練計劃」等,則有近六成至六成半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有這個服務」。
金融海嘯導致社會整體經濟疲弱,人人岌岌可危,低學歷青年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是不容忽視。有七成半現正失業的受訪青年表示擔心自己會繼續失業,整體上也有七成受訪者認為青少年失業情況在未來一年會持續惡化。失業除了引起青少年個人經濟問題外,也對他們的自我發展及精神健康造成傷害。有一半低學歷青年表示感到「前路茫茫」及35.3%感到「無前途」,某些青少年也因為失業而「與家人關係變差」和「不想見人」;這些情況都十分值得關注。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協調主任應鳳秀表示:「是次調查發現,受訪青年的年齡愈小、學歷愈低,失業情況愈嚴重,他們是最容易在金融海嘯被淹沒的一群。」
應鳳秀指出政府每次遇到危機都是後知後覺,就如本港於1997年底出現金融風暴,15至19歲青年失業率在2002年攀至30.6%的高峰,政府卻等到2004年初才成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就業相關培訓專責」小組謀求對策。而該專責小組在去年已解散及提交工作報告。
她說:「面對金融海嘯的新一波,我們仍未見到政府有何長遠政策或新的措施協助這群低學歷青年,難道又要坐以待斃看著青年失業率再次攀向高峰,讓更多年青人感到前路茫茫或誤入歧途?」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04年設立「有網能量」,作為全港唯一專責為處於「隱蔽」及「游離」狀態青年提供「上門輔導」及追蹤服務的中心。至今服務總人數達1,187人,其中292人屬於受「隱蔽」困擾青年、646人屬於「游離/低動機」狀態、其餘則屬於高危離校生;可惜如今中心亦會因經費問題於今年7月完結。
應鳳秀希望通過發布這次調查結果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促請政府能盡快推出措施及長遠政策協助青少年對抗金融海嘯的衝擊。該處建議政府建立與教育局及勞工福利局的協作機制,為離校青年即時提供一對一的個別追蹤跟進服務,協助青年認清發展方向及解決成長困難,直至青年投入有意義的發展為止,詳情可參考英國的Connexions Service為15至19歲的青少年提供一對一的專業及生涯規劃跟進服務。
而其他建議包括設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鼓勵僱主聘請低學歷青年及實行「5+1工作周」(即五天工作一天在職培訓);推行12年免費教育,在主流課程之外,為已經離校青年提供政府認可的另類課程;在全港五個分區設立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服務「隱蔽」及「游離/低動機」的一群,一對一地跟進他們的發展,並且激發他們的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