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为何选择拍摄农村基督教题材的电影?
答:97年父亲去世,99年结婚,00年回家三周年祭奠,这三件事情是中国农村教会给我的洗礼。97年父亲去世,回家后给我很大冲击。我发现自己一点不了解中国人,一点不了解父母,一点不了解自己。
你看很多电影并没有真实的表现出农民的真实面貌。要么是淳朴的老实人,要么是奸猾的刁民,像<马背上的法庭>,如果我审片,这样的片子不能通过,我觉得是在诋毁农民的形象。
我回家时候发现不是这样,我们的农民绝对不是这样,就像电影里那位姊妹祷告的那样,有很多复杂的重句,这个其实也无所谓,但是里面饱含著人对人的关怀,神对人的关怀,有很大的爱意。我发现中国的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基督徒,完全不一样。
我真正想做的是讲述基督教在中国的状况。这也是我的负担,我想拍七部电影。这些不是传福音的,是记录性的工作,都是剧情片,因为我认为剧情片比纪录片的作用影响大得多。
问:在《举自尘土〉中,您想表达的是什么?
答:“肉体的战栗,灵魂的平安”。肉体就是物质世界,灵魂就是我们的精神方面了,片子里面所有的基督徒都显得很平安,都是有喜乐的。
在拍片子的时候,很多当地信徒向我说信仰后有控制不住的喜乐,之前他们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平安过。
问:电影里有在铁路线上盖房子索赔这一段,是真实材料吗?
答:这是真事。其实本来京九火车线是经过河南商丘的,就是我父亲家乡,但是农民都盖房子,像鸡窝一样,指著那个说,这就是我家,你要拆的话需要赔多少万,后来(国家)赔不起,京九铁道改线了。
问:两部电影主人公都是比较悲惨的,结局也是难如人意。您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呢?
答: 胜利者的故事有很多人写了,但是写失败者与受难者的故事却很少,总得有人做吧。耶稣的一生就是苦难的一生,我像这样也很符合耶稣的精神吧;另外一点是中国的现实的状况。这个确实是现实的情况。
问:整个拍摄片子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 我觉得是对我自己精神力量的挑战。比如技术问题是我们的难点,因为缺少资金,我们只能用体力来补足技术上的不足,(那么是否可以说是资金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漫长的拍摄过程,许多的问题要处理,我觉得还是意志力,还是精神力量的挑战是最大的。
问:电影考虑过在国内发行吗?
答:我们没有考虑过发行,虽然基督教是和平的宗教,但是政府有自己的考虑吧,其实通过这样的影片也可以解开国外对教会的许多的误解,尤其是三自吧。现在电影审查是没有立法的,能不能通过就很难讲了,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违法的。我当然希望通过了,目前只是当作自己的一个创作。
问:那么您想这部电影拍给谁看的呢?想引起谁的共鸣呢?
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参加影展,作为中国独立电影来说,这是必由之路,对于独立电影,又是一个不可能卖大钱的电影来说这个非常重要。第二点,我作为一个信徒来说,在国内是有非常大的观众群,但是没有途径。我相信他们看到时会非常的高兴。
问:有什么新的拍制计划吗?
答:新电影是关于一个知识份子的,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实验展开,片名是《在期待之中》(Waiting for God),是法国的一位作家的书名,她是一个著名的神秘主义者。这部电影也是从开始有个谜,一直到最后才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