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开启艺术之门 編輯室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下午5:23 上月已是第三次到启基学校的家长学堂分享,讲座后,莫凤仪校长非常客气坚持请我和太太吃饭答谢我,本想推辞,但实在盛情难却。莫校长的丈夫亦在座,倾谈间,他问到我喜欢甚么艺术,我说我很喜欢话剧,现亦有报读陈淑仪老师的话剧训练班。谈到话剧,他非常雀跃,还问我喜欢哪些话剧。论话剧演员,我最喜欢就是陈淑仪;而论看得最多的剧团,就是香港话剧团。有眼不识泰山的我,后来才惊觉原来坐在我面前的正是有份创办香港话剧团的重要一员――袁立勋先生,他更是首三届青年文学奖连续获得最佳剧本奖的人。 我立时双眼放光,更兴奋地数了几位我非常喜欢的香港话剧团演员,如彭杏英、高翰文及周志辉等。袁先生问我为何那么喜欢话剧,这要非常感激在十多岁时教会的一位朋友,她带我看了第一出话剧,自此我便深受这艺术吸引。他追问我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看的剧目是甚么,我毫不犹豫答道《等待果陀》。袁先生很惊讶地问:你看得明白吗?我边大笑边说完全看不明白,现今再看都应该看不明白。 他即以专家口吻道:"当然啦,那是一个有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当然很难明白。但为何你的教友会带你看如此深奥的剧目呢?" "因为她都是话剧发烧友,她是袁玉英,她已把兴趣变成了她的专业,她现在已是话剧界非常有名的服装与舞台设计师,就连我最喜欢看的话剧《撞板风流》的服装都是出自她的设计呢!" 第一次看话剧的感觉的确非常深刻,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牛池湾文娱中心看著那阴森森的布景、演员不断冷嘲热讽的对白,看得我异常投入。起初看话剧的感觉像在实地看拍戏,但后来,喜欢了看剧本、看演技、看舞台设计、看布景、看化妆……总之有关话剧的所有都喜欢。真的感谢她"开启"我对话剧的兴趣。我们由话剧转到中乐,因为在四人饭局中,除了我,他们三人都是中乐的发烧友,我完全是中乐的门外汉,她们三人都异口同声说我一定要亲身到现场听听,我当然礼貌地说:"有机会,有机会。"谁知袁先生立刻从他的公事包取出一单张,香港中乐团刚巧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奏黄河与梁祝,他建议我一定要到现场感受。 刚过去的星期五,与太太坐在香港文化中心,是我第一次现场欣赏中乐,感觉的确很好,陈燮阳先生投入的指挥、辛小玲的高胡造诣和所有演奏家的精湛演出,的确不在演场是无法感受。纵然我是一位门外汉,看著他们双手有节奏地挥动,也不禁叹为观止。庆幸有自小就习筝的太太在旁充当导赏员,让我看得更明白。袁先生及莫校长,多谢你们这一顿饭开启了我另一艺术之门。或许各位家长读者,也可在今个暑假,让你们的子女开启更多的艺术之门!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