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遇到兩個個案,有關人體的根基出問題了,而且表現得很典型,可以跟大家研討分享一下。
各位朋友,你知道人體骨架的根基部在那裡嗎?如果你猜對的話,是在盤骨部。盤骨共由七塊骨頭形成:中間骶骨,兩邊是髂骨、恥骨、坐骨各一塊而圍成一整體,這裡完全體現了"team work"精神,它承托上半身的重量:重要的臟器在上部,最最重要的生殖器官由盤骨上部圍成的兜兜保護,這種設計在功能性、實用性及美觀性上,都顯示了造物主是一位精妙絕倫的設計師!
盤骨一共有六個關節:中間是腰骶關節一個、兩邊是骶髂關節各一個,前面是趾骨聯合,上面有左右關節突關節。常出問題的是前兩者。頭一個關節跟彎腰、伸腰動作順暢否有關,也多被人重視。但是,第二個關節出問題就往往給人忽視了。為什麼呢?因為有時它不很急性,又隱發,有時休息夠它又會好些,病者往往沒有正確地重視,後來越來越嚴重時才重視;其二,它的表現大多時跟坐骨神經痛很相像,故大多被當作坐骨神經痛來治療,即是治腰椎和神經沿路部位,完全沒有考慮到盤骨。
骶髂關節出問題,往往是受外力,例如跌地挫傷、有閃腰經驗等引起。它一般的表現是關節松脫。由於這兩個關節所形成的面,無論大小跟形狀,就像是耳朵一樣,所以也被稱呼為「耳面關節」。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個關節很長,有時「耳上部」松了,有時是「耳下部」松了。多數是一邊松,兩邊都松的極少見。
兩種患者,都沒有腰力,或站或坐或走不能太久,少時就覺腰骶部酸痛極了,要轉換動作,或站轉為坐,或坐轉為站。
「耳上部」松的表現是腰部覺得很沉重、不能久站或走,就像最近的50歲李女士一樣,她是25年前試過跌地挫傷,當時只顧及左腳痛而找跌打看過。「耳上部」松就忽略了,她是少見的兩邊都松,全身就像散架似的。經過25年,上身長期缺乏承托力,因此要獨自「修行」,結果上半身東歪西倒,頭頸背腰腿的肌肉抓緊得像石頭,頸椎倒塌得很厲害,已經出現了頭暈、睡眠不佳、頭腦不清醒、記憶力差、容易噁心嘔吐、毛管豎起等這些血管型及交感型頸椎病的表現;最奇怪的是,她的身體變了形,體重增加了40磅,胸脯由G變成了H。胸脯變得如此之大我碰到的還是首例。下身更不用說,腰好像斷了似的,膝蓋腳跟痛,走路兩邊癒A像阿婆一樣。這麼多年來,見過醫生無數,竟無人發現是骨盤出了問題!
「耳下部」松的症狀會痛得多,多數夜晚也痛醒,此類病人往往難熬這種痛楚,而變得自閉憂鬱,就像移民愛爾蘭的李女士一樣,自從零三年發生車禍,當時覺得盤部像受了沉重的力量打擊過,當晚左下半身就痛極了,此後疼痛就伴隨到現在,憂鬱症的藥吃了四年,最近經常有眩暈,還要看行為治療醫生。X-ray及 MRI都沒有特殊發現,因此西醫及物理治療都沒有能做什麼。她只有不斷的找針灸來舒緩鎮痛。也看了多種醫生,竟然也沒有人發現是骨盤的問題!直到過來香港因緣際會,由我告訴她。她的表現是坐久就酸痛,也不能走很久。
兩者治療前,憑經驗必須經過仔細的診斷,確定病源的位置、屬於那一種松脫,才能有的放矢地治療。否則,亂來治只會拖延時間,徒增痛苦。治則是先搞好根基,才慢慢整理其他,就事半功倍了。
李女士到現在經過約十次的治療,疼痛舒緩許多,腰也覺有力多了,面容由緊崩變寬鬆,全身沒有那麼腫脹,胸也變小一點了。她現在還選擇酵素代擢_食法21天,把多餘的脂肪減掉,減輕沉重的體重對身體骨架造成的沉重負擔,而且目標想改變體質、改善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她還在進行當中,有機會給大家報告她的結果怎樣。
而蘇女士在準確發現位置和定型後,頭次治療已經舒緩。治療後她緊緊的跟我擁抱,相當激動。這麼多年困擾她的問題,終於真相大白!她不斷的感謝天父的帶領,我也感謝天父因為治療她而再增加了我的經驗。她告訴我當晚睡覺就已經沒有痛了,而且晚上睡眠質素也有改善。
以上兩種情形都要復位、用骨盤帶固定,當然因松脫的部位不同,手法也不同,固定的位置也必須考究。復位有時不是一次過位置就完美,要多次整複,不斷修正到最佳位置。如是者還要給身體約三個月的時間,讓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生穩,就可完全康復。
所以說,治病必須要尋根,而且,要有正確的方法,因為,關節松脫只能手法復位跟固定,藥針只能輔助。
根基牢固了,人也可以重新樹立起來了,可以重新享受結構無暇時給身體帶來的自由舒適感!
【作者簡介:謝安琪醫師,平衡療法專家、平衡療法的創辦人、香港平衡推拿及正形學院院長,提倡「良好體形管理」即GPM(Good Posture Management)的理念,曾出版「正形除百病」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