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再探討本地就業貧窮問題

政府商界必須令自由貿易更公平 教會及機構可攜手減輕失業情況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再探討本地就業貧窮問題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研討會邀請傳媒一起探討本地就業貧窮問題。﹙圖:基督新報/ Chris Chan)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再探討本地就業貧窮問題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幫助不少人找到職業及提供心靈輔導,全由一班熱心牧者同工開始。﹙圖:基督新報/ Chris Chan)
關心香港失業及貧窮問題的「教會關注失業行動」昨天﹙12月9日﹚下午舉行了「促進貿易公義、改善就業貧窮」研討會暨記者招待會,在世貿會議於香港舉行前,與本地各個關注社會問題的組織一起表達對就業貧窮與不公平貿易的關注。約40教牧同工及記者參加。

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博士、工福總幹事余妙雲、扶貧委員會成員蔡元雲醫生、「教會關注失業行動」主席李炳光牧師等首先分享了對貿易公義及香港失業問題的觀點。

自由貿易應在人性化的情況下享受

林博士從經濟角度看貿易與公義。他表示自由貿易有正負兩面,指出在經濟學者的立場看,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已是不能逆轉的趨勢,但必須在發達國家不要虛偽、製造不公平貿易條件,以及使之更人性化的情況下,人們才能享受自由貿易帶來的美好成果。

余妙雲女士簡介了「教會關注失業行動」自02年開始的工作。她指出從求助者的個案統計看,求職者大部份是低學歷的40歲以上的中年人,而大部成功入職者都只能找到低於5千元以下薪水的職業,仍然處於就業貧窮的處境裡,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她表示面對此問題,教會、政界、商家及政府都應盡力提供就業、衣食住行的幫助,政府亦應在合理工資及健康工時的問題上對不同工種作出指導性指引。

蔡元雲醫生:香港基督教為龐大網絡

蔡元雲醫生對解決香港失業問題抱信心與樂觀的看法。他表示,青年失業問題往往是社會資本的問題,包括缺乏自信、人際及社會網絡、社交技能等,這些都不是培訓技能幫助的。他指出香港的教會、福音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學校、基督徒商人等本身就是最大的、很有力量的社區網絡,相信能對香港就業貧窮問題有建設性的幫助。

李炳光牧師說了一個個人見證:一次一個男子在教會門口等他,並告訴李牧師從前曾受到他的鼓勵和助學,令他從一個賣報的孩子進修成為美國大空中心的空航科學家。李牧師的鼓勵的話對他的人生影響至深。李牧師鼓勵基督徒成為扶他人一把的人,把基督的愛實踐出來。

地區性教會網絡彼此配搭成效大

荃葵青愛鄰舍網絡蕭如發牧師分享地區教會網絡的成效,他表示教會單獨工作時力量很少,但教會與機構之間互相配搭同工,例如彼此轉介個案,則能收很大成效。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過去工作

「教會關注失業行動」自2002年成立以來,透過「失業熱線」介紹與安排就業機會,藉著「支援中心」,幫助有需要人士紓解心靈困惑。同時設立「緊急基金」,扶助急需者渡過難關,更會安排地區堂會動員青年導師,認領區內貧困兒童,協助他們在學業和身心上的成長。

機構更會定期向露宿者派飯、探訪區內獨居長者、捐送傢具予新來港家庭等。同時亦舉辦研討會、峰會等,關注社會及世界性組織在貿易公平公義上的問題。

相關新聞: 蔡元雲醫生:對教會幫助解決失業問題有信心 (2005.12.10)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