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調查:兩成邊青賭博成癮值得關注 編輯室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下午5:50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有兩成二邊緣青年屬於病態賭徒,而表示有賭博的青少中更有一成每天賭博,值得關注。 有關研究於2008年2月至7月及2009年5月至今年1月進行,訪問了4734名中學生及703名邊青。當中3成中學生表示過去一年曾參與有金錢賭注的賭博活動,邊青更有9成半之多。 調查發現,屬於「病態賭徒」的被訪邊青有22%,中學中則有1%。當中表示有賭博的青年中,4成邊青每周賭博1至5次,1成每天賭博1次或以上;有賭博的中學生則有7%每周賭博1至5次,1%會每天賭博。 調查發現賭博主要受家人或朋輩有賭博習慣的影響,缺乏正確理財的觀念,或缺乏自我能力等。調查亦發現越沉迷賭博的青少越多同時有濫藥或酗酒等壞習慣。心理情緒方面,屬病態賭徒的被訪者亦有更多負面情緒,如感到寂寞、苦悶、低落、憂慮、精神緊張等。 調查亦同時發現,對比03年的近類型調查,表示參與網上投注的中學生比率大增近5倍之多,相信是因為網上投注多以口數方式落注,令欠債者不知不覺地賭得更多甚至形成沉溺,情況值得警惕。 中大社會學系教授鄭慧婷指出,家校應加強連繫,共同處理讓青少年傾向於賭博的情緒問題,亦認為家長應以身作則,幫助青少年減少賭博。除此以外亦建議政府增撥資料作預防賭博及戒賭等支援服務,並認為警方亦應加強打擊外圍賭博。 研究賭博問題的專家學者保羅‧貝靈格(Paul Bellringer)將賭博行為分為娛樂性賭博、問題賭博及病態賭博三類。娛樂性賭博者只將賭博視為閒暇活動,對生活不構成影響;問題賭徒在賭博行為上已影響到家庭、經濟、工作或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而病態賭徒則賭博成癮,出現無法自控的強迫性賭博行為。 明光社的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出版的最近一期《生命倫理錦囊》探討香港賭業的問題,認為華人有「小賭怡情」的賭博文化,但輕視了「大賭亂性」的禍害,亦提到香港的最大賭博的企業香港賽馬會透過2003年的賭波合法化及2006年修訂的賭博條例將賭博營運「商業化」,鼓吹賭波風,值得關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