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事工的再思 (一)

本港教会一向注重福音活动,然而就布道事工的成效、或福音与文化之间关系、或有关事工的神学反省却甚少 ! 笔者看此现象极不健康,因为教会只忙于"传福音"活 动或事工,却不思考"福音"是甚么;长期下去,信徒对福音的理解只会停留于肤浅的层面。 从《2004年香港教会普查》反映,本港84.9% 堂会经常采用关系式布道,这比率远高于十年前的54.4%,当中包括友谊布道 (或一领一)、福音旅行或营会、家庭聚会、小组布道、 康乐布道等形式。此外,亦有78.7% 堂会经常采用传统的聚会式布道,注重邀请未信者参加教会布道会、福音主日、大型布道会、18区福音遍传、福音懋|等,节目式布道比率略低 于十年的90.8%。 2004年接近七成堂会以会友家人及亲友为其主要布道对象,亦有57.1% 堂会看重向社区人士传福音,只有13.6% 堂会以一些特别群体为特定的布道对象。基本而言,本港布道模式 仍以"吸引式模式"(attractional model) 为主,而"道成肉身式模式"(incarnational model) 仍有待努力,而所谓"关系式布道"在实践方面,很可能只是邀请未信者参加福 音聚会而已。 "吸引式模式"强调节目质素,以名气讲员或名人见证为卖点,注重宣传与包装,务求愈多人"来看看"(come and see),就证明其成功。"道成肉身式模式"则相反,重点不在 节目或表演,乃是信徒带著使命,把基督的爱伸延至血缘、地缘、业缘与趣缘等人际关系之中。"去分享"(go and share),正是此模式的精神。 笔者不认为两个模式,务要作二选一的决定;在后现代世界中,教会可容许"两者兼得"(both-and)。然而,笔者忧虑的是本港教会一面倒拥抱"吸引式模式",不断炮制有入座 率保证的所谓"福音节目",长此以往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就是占基利于电影《真人骚》(The Truman Show) 所讽刺的 ! 毕理察 (Richard Peace) 于 Conversion in the New Testament一书指出,现今教会把布道"事工化",甚或"专业化",反把原来新约的福音或悔改归正经验僵硬化为某套方程 式或大型活动,反是异化了福音。毕理察提倡"进程布道"(process evangelism) 概念,即"布道生活化",重点不在于未信者的决志时刻,乃是让未信者越来越走近耶稣的福音 。 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每周评论,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