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事工忌换汤不换药 建立关系不可少

青少年事工忌换汤不换药 建立关系不可少
【本报专讯】华福中心的《教牧分享》探讨教会教导事工的一期文章中,美国生命河灵粮堂助理牧师王亚辰分享了如何牧养教会青少年。他认为青少年事工首重建立关系。

王牧师说:"年轻人总是不明白成年人,成年人也总是不明白年轻人。"牧养青少年可说是"跨文化事奉"。王牧师提到圣经说:"……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因此探讨青少年教导事工时,必须先了解青少年是怎样的人,放下过去的经验和长辈的姿态去认识和服侍他们,甚至不惜把他们看为从外国来的贵宾来对待。

王牧师表示,成人文化是自我充实,青少年文化的一切基础则建基在关系上。他说得甚是精警:"其实若与年轻人建立友谊关系,那么无论是主日学或门徒训练,都能结实累累。相反,若与他们没有关系的基础,就算把《圣经》真理变成音乐影片(mtv)播放,坦白说,他们也不会理会你。"

不少教会在主日学与门徒训练两者之间游移,让如何取舍呢﹖王牧师表示,门徒训练是关系导向,比起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主日学模式更受年青人欢迎。

但他亦强调无论是主日学制度或门徒训练都只是外在架构,更重要的是对年轻人的认知、态度和关系的改变,才能为事工带来真正的果效:"否则无论如何改变,都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

他又认为主日学对年轻人的一个缺点是"大锅饭",内容设计较针对教会内成人的文化,令年青人难以将主日学的教导融入日常生活中。此外主日学缺乏关系的建立,亦令青少年带来困难。他建议让主日学老师到青少年团契分享以建立师生关系。

门徒训练则有关导系导向的优点,绝对可建立深入的关系,但对人手不足、带领者质素参差的教会来说无疑难以执行。门徒训练领袖的栽培是先决条件。

但总括来说,王牧师仍是强调深入了解年轻人文化,并且照著他们的需要关心和牧养他们才是关键所在,绝对没有捷径。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