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周文志在挂满工具的工作室与《基督日报》几位同工侃侃而谈,细说他的使命和人生。(图:基督日报)
在一个冬日的早上,和暖的阳光渗过窗帘的缝隙斑斑驳驳落在办公桌面上。周文志坐在放满创作工具的画室里,细诉作为一位生意人、一位基督教艺术的推动者,他的信仰如何深深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事奉的每一个选择。      从事基督教礼品贸易的周文志(Mann Chow),早期以基督教礼品业务独树一帜,出品的不锈钢圣餐杯盘曾掀起美国教会更换圣餐盘的热潮。近年他来积极投身基督教艺术创作,以策展人的身份号召香港和台湾乃至全球的华人基督徒艺术家联合举办艺术展,每年举办多场展览将基督教艺术带入教会和社区。此外在艺术家和策展人身份的背后,他在脸书记录与妻子牵手游历各地,每到一地皆谱诗词表达对太太的赞美,爱意洋溢,羡煞旁人。   在信仰和生活实践上达成知行合一殊不容易,周文志是如何践行信仰,使得在事业、使命和家庭之间都能取得平衡并成为他人的见证呢?本报难得邀请这位多年友好分享他的生活信念和经验,以及如何实践自己的使命的心路。

信仰始于父亲离世-寻找永恒依靠

周文志的故事是一个信仰与艺术结合的典范,他以艺术作祭坛,将信仰融入生活,影响他人,传递美善;这段让他人生震撼的旅程始于少年时代。

问:你是如何信主的?什么信仰的理念对你的影响最深呢?

周文志:父亲在我中学会考时离世,这对我来说是一巨大打击。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是否人死如灯灭,没有什么可留恋? 父亲是低调的人,不擅于表达,而我的妈妈是文盲,父母的教导都比较微弱。父亲去世后,家里没有倚靠,我们要靠自己了。当时学校的基督徒老师看到我的情况,邀请我参加学校团契,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信了耶稣。我需要依靠、需要一个永恒的目标,在那一刻我相信了耶稣,接受了祂是我生命的主,我就这么简单进入了信仰中。认识主耶稣后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变,我开始恒常返教会,专注寻求神,深信上帝的拯救从我个人生命开始。我很坚持"如何将信仰活得精彩",要让神管理我们的一生。  

作为基督徒是一个"公众人物"——主耶稣说我们要在世上"作盐作光"。我们所做的是有味道的、有影响力的。盐味——是人生的态度和生命的深度,对人是有感染力的。作光——自从信主开始,身边的人都会观察你,看你怎么做人,这是门徒在地上作见证的机会。

我们如何发挥基督徒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呢? 就是在工作、职场、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作盐作光,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有坏的见证,不要绊倒人,要做一个忠心的管家,效法主耶稣做地上的职事——这些都是需要持守的。以赛亚书30:21说:"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我们旁边有很多声音和诱惑,能够阻碍我们往前的事我们都要小心。另一方面,上帝会阻挡骄傲的人,向骄傲的人隐藏衪的奥秘,赐恩给谦卑的人。期望上帝不断赐予恩典和怜悯;我仍然处于不断学习中。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周文志制作一比一约柜作品,整个约柜是用木板打造,其上包装金箔。两个基路珀则用3D打印制作。(图:周文志提供) 

使命人生始于创办灵溢——盼上帝的灵充满

周文志认为,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修养,更应该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这成为了他的人生观,效法耶稣作忠心的管家。在往后的人生他走上了一条坚定不移的道路——"以艺术作祭坛"。1991年他开设了一家名为"Immanuel Enterprise Ltd."(灵溢企业有限公司)的公司,期盼上帝的灵充满这间公司。起初他从事本地教会礼品制作,后来转型做出口贸易生意。出口产品就是圣餐盘、奉献袋、十字架、教会用襟章等,供应美国多间教会用品入口商。生意稳定后,他就开始艺术创作,策办艺术展,逐渐进入了艺术圈,周文志的主力创作媒体是雕塑和油画。 

问:你曾经讲过"以艺术为祭"开展人生事业,具体经过怎样的历程呢?

周文志:妈妈的期望:"你们读完中学,要出来工作揾食。"我不服从,我离家出走自己再修读产品设计,才进入了出道后的玩具设计行业。我读产品设计出身,这是我原生的兴趣,也是上帝的独特恩赐。打工十年后开始创业,我乐意以上帝的名字为自已开创公司名字 : Immanuel Enterprise Ltd."灵溢企业有限公司"——盼望上帝的灵充满我公司。公司早期的业务专注于基督教礼品设计,开发和制作,这与我打工时的玩具设计经验相关。但玩具行业的起步开发成本很昂贵,而做礼品则较容易开始。我"开档"时单打独斗,但神赐给我好太太帮助我。

上帝的恩典充足,甚至在疫情期间生意都没有下滑。上帝给我的订单稳定,同事和内地工厂的合作也非常顺利,让我拥有安舒、稳定的生意模式;于是我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和策展。我喜欢绘画,艺术创作在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我从画油画开始。由于有产品设计的背景,我对工艺有一点的认识,也很喜欢做雕塑作品。当我进入艺术圈时,我期望在作品中融入信仰的元素,于是发展基督教艺术,将上帝给予的恩赐回馈给衪。我也鼓励身边的基督徒艺术家这样做,让观众透过观赏作品而亲近上帝;这是上帝喜悦的。     wallpainting 周文志2015年为青衣的吕明才小学外墙制作的壁画。此壁画已经残破并翻新了另一张壁画图像。壁画由周文志设计起稿,连同两位义工一起绘画,原定是一幅永恒的布道工具,画的是整个救恩讯息。(图:周文志提供)

孕育艺术家平台——"香港艺术动力"

2010年,周文志进入基督教艺术的创作领域,并以此为"艺术宣教"。2016年他建立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平台 : "香港艺术动力",实践以艺术作祭坛的信念,将正面和积极的艺术创作带入社群;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和美善的氛围。他策划了两个基督教视觉艺术展览品牌,《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基督徒视觉艺术双年展、《祝福亚洲》基督徒视觉艺术双年展等。

问:你创办的"香港艺术动力"是怎样萌芽?

周文志:2016年我成立了"香港艺术动力",召集基督徒视觉艺术家走在一起。展示对于视觉艺术创作是必要的,因此策划展览非常重要,所以我创办了两个视觉艺术展览品牌——第一个是"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专注于香港基督徒艺术家的展示,每两年举办一次。另一个是"祝福亚洲",这是一个海外的展览,两个展览在单数年和双数年交替进行;第四届的"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展览于2024年在香港进行。而"祝福亚洲"第一届在香港,第二届在新加坡,第三届在马来西亚,2025年第四届将在日本举行。

这些艺术展往往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基督徒艺术家参与。对我而言也是惊喜的发现。策展之后,我意识到很多潜在的艺术家正寻找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展览的需求非常大,艺术策展成为"香港艺术动力"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感谢主的召唤,吸引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工与义工参与举办展览,这个过程也是团契与彼此交流,令我感到非常欣慰。            

有人问我如何将信仰融入艺术中,我觉得在我生命中经常要思念上面的事。上帝给了我很多启发,这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我习惯从属灵的角度去看待身边发生任何事:身体的不适与病痛、遇到不如意的事、生意的起伏、别人的误会,以及许多愉快与不愉快的生活经验。我领悟到上帝与我同行,与神一起同工的状态。这种状态带给我很多喜乐和平安,而这些喜乐和平安能够帮助我的艺术创作。因为很多创作的泉源来自环境、气氛和个人的情绪。我不会有太多激昂的情绪,我擅于表达也对环境很容易触景伤情——但未必是伤感。我看到环境引发内在感受,并面对艺术发展,思考如何将我的人生观定位在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深刻影响我"以艺术为祭"的表现。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左:"拣选", 物料:荔枝木和3D打印胶料;右:"道成肉身", 物料:樟木,巧妙地用了耶稣双手的两个钉孔成一个"道"字和英文的word,粗豪的雕刻方式象征主耶稣在地上建立天国大业的艰辛。(图:周文志提供)

问:艺术展中有没有一些深刻的观众回应?

周文志:我们是流通的管子,能影响人的生命;在艺术品展示中可感染人心是原始的盼望。我与梁友东牧师过往在"燃亮生命巡回艺术展"中很多不同的教会举行,去年12月是第八间(观潮浸信会) 。我们将40件艺术品登堂入室地在教会展示,我们亲自导赏;带来美好的果效。在教会崇拜之后,或在团契里进行导赏,令姊妹和弟兄惊讶原来神的话语是可以这样创作和表现出来。上帝的信息是可以活生生地以艺术理念表达出来,经文是可以具体化呈现在作品中。曾经有一位姊妹感动落泪,她那一刻的激动当然与她的人生经验有关;我因此也深受感动而送了一伴复制品给她。我们盼望艺术普及化,每个人都可以欣赏艺术;因艺术而多思考生命,带来生命的转化。      作为艺术创作者,周文志观察到艺术家也需要得到牧养。他感恩香港艺术动力有两位会牧:新福事工总干事梁友东牧师本身也是艺术家,长期关怀基层人士,对人的敏感度很高。另一位是前道声出版社社长,现为香港三福董事会主席李鸿标牧师,他善于诗词歌赋。两人一起配搭建立基督徒艺术家的灵命,将更多的美好生命信息发挥在作品上。

问:基督徒艺术家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周文志:在我印象中,有一些基督徒艺术家常处于迷失的状态中。他们信耶稣,渴望用基督教的理念来创作,但徘徊于如何发挥呢?艺术家的原始动机往往是希望被人认识,期望自己的作品升值或身份提升。但又恐怕太集中于信仰的内容,自己的作品难找到观众和买家;更不敢期望在商业艺术市场中声名大噪。作为基督徒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似乎非常渺茫,这是很多基督徒艺术家的徬徨和挣扎。

但是在我个人的理念中,我们专心服侍上帝,上帝必然开路;祂会供应我们的需要。我会鼓励基督徒艺术家按照上帝给我们的艺术恩赐,努力为祂而创作。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若观众因观赏作品而亲近上帝;我们便做了上帝喜悦的事,衪必使万事互相效力;带来观众群,带来天使;让大家也得着益处。

crosshand "以便以谢",物料:铝板,喷上石头漆造成石头表面效果。此作品是为泰国北部山区宣教工场"郭诚学生中心"重建而制作的纪念碑,在港制作后运到泰北。图为周文志在重建开幕礼当天2023年6月15日在现场作局部修葺之后与从香港到那边的香港宣教士夫妇拍照。(图:周文志提供)

问:基督徒艺术家在牧养关顾上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呢?

周文志:牧养基督徒艺术家的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前线的艺术工作者,我体会到身边的艺术人面对很多挣扎。首先他们要谋生,而工作往往跟艺术无关。在香港以艺术谋生不容易,只能在工余时间进行创作。实践基督徒艺术家的使命、平衡生计、灵命和创作,这是挑战。期望透过"香港艺术动力"这个平台,让同路人多相处相交,有更多沟通,彼此鼓励和彼此建立。有时看到坊间的非信仰题材的艺术作品炒作得很受市场欢迎、卖得火热,很多基督徒艺术家就会受到冲击。因这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情况,于是就开始思考是否"一脚踏两船"或"一鸡两味"。试图做一些作品,既可放在坊间展览,又可放在基督徒展览平台中。当然,我们不同意"一鸡两味"的做法,如果创作理念源于上帝,这作品自有它的归宿。我坚信上帝是有恩典的,当我们专注于上帝的道路,上帝会祝福的。       

透过彼此的合作,神的祝福临到他。周文志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有眼泪的故事…… 

问:同心同行殊不容易,我们常说艺术家有"脾气"。在"香港艺术动力"的协作过程中,有否与其他艺术家互动或磨合的深刻经历?

周文志:人际间的相处存在许多变数,需要磨合。在过去的艺术策展中我遇到了许多未曾合作过的人,合作过程中有一些非常深刻的经历,其中有一些感动时刻。有一位我欣赏的老师在合作时,产生了不少误会甚至争吵。我为人不擅于争吵,通常出现不同意见时,我会停下来选择沉默。然而,事工合作过程中还是需要继续接触,无法避开,事情最终还是以不愉快的方式收场。经过了一年后,我们在一个场合相遇时,我当刻有感动想要再一次拥抱他。本来,我与他之间已经没有了交流,因为他对我有许多成见;但我鼓起勇气,走到他面前做了这个动作(拥抱)。当我拥抱他时,他突然泪流满面。我从未见过我的前辈在他的学生面前流泪——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当我拥抱他时,我先向他道歉,承认自己对他不体谅,导致他对我的误解。自此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了。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彼此接纳和欣赏,也有了更多的合作;很多场合我都有邀请他。我认为这是上帝的恩典,让我们能互相省察,得以重建关系。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重建裂痕后的复和得到了坚定的友谊,更是难能可贵的。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家庭 ‧ 生活 ‧ 灵感——务必跟从上帝

一面策展的同时,周文志亦是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圣经描述原大(1:1)的约柜,一双基路伯栩栩如生,将旧约出埃及记描述在会幕里的敬拜工具,今天活现在信徒的眼前。一只带孔的手,将另一只紧握金钥匙的手拉起来;在那信心的轧迹, 吹著号角的人们团团围著正在瓦解的城墙快速走动……周文志的作品题材并不故弄玄虚,但静静观赏时仿佛让观者置身一种与上帝连结的关系中……    问:你如何保持灵修生活以领受从上而来的创作灵感?

周文志:我自己没刻意去找灵感,我认为作为基督徒艺术家,连结与上帝是必须的。灵感何来?我很重视神的话语,在听道、灵修上,能触动我的经文,我立时会有回应,我会努力去想——该意念如何具体化、如何成为一个图像?我会刻意去想,灵感便从此而来。

既然我的创作理念要表达上帝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定从祂的话语开始。我有一件作品意念来自经文"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但人子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这是《宣教路》的作品。 主耶稣为何上帝拣选彼得成为执掌天国钥匙的教会领袖?这衍生出来的作品《拣选》,是一个超时空的场景——主耶稣把彼得从水拉上来的时候,他仍未受苦,但我却把耶稣的手加一个钉孔;直接表达这是主耶稣。当彼得从水里上来的时候,他仍未知道主耶稣会赐下天国钥匙给他,日后成为教会领袖并且为主殉道。    其实这些理念并不是在指定的时间产生,很多时候是在我静止的时间,在等候的时刻,如睡前、在洗手间,在饭前饭后,在车上等,每当有理念跑出来,我就马上纪录下来。我找灵感的方向是:务必跟从上帝——这是我的宗旨,因为我们的理念需要将上帝的信息彰显,离不开寻求上帝,与神相交。即使我很忙,但不会阻碍我的创作。我有很多仍在意念中的作品还来不及制作,手上常有两至三件作品等待完成,主要原因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做,有很多作品排队等候制作中。

我不是在等灵感来才动工,又如我在《号角月报》每月写的艺术专栏,今年是第五年,我写了60篇。一写就停不住,我不会觉得没内容可写。我不是要夸口什么,我觉得这是上帝的供应充足。我喜欢写作,善于表达也是上帝给我的恩赐。

nest 作品"宣教路",下图为周文志亲自采木,意念出自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的经文。(图:周文志提供)

谈到家庭生活,周文志说是从上帝而来的莫大恩典,并提到太太在生活中的支持可让他能专心推动基督教艺术发展。他与太太每天共处24小时,她在日间协助公司打理业务,晚上处理家务,为了报答妻子顺服和体贴,"我就在脸书作诗赞美太太,这都是由衷的说话!"说时流露了满足的喜悦。

问:平时看你很积极分享家庭生活点滴,在夫妇关系和养育子女上,你是如何去经营的呢?

周文志:对于家庭,我很感谢上帝,上帝的恩典确实在临到我家。我不得不承认,很不谦卑地说——我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这是上帝的恩赐,我可以同一时期照顾许多不同的场景,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除了感谢神之外,无话可说。很多人觉得我做很多事情却没有碰撞,处理得很好。

首先,我有一位好太太,她善解人意,是很顺服的太太。当然在家里,我不是一人"大晒",我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我将主权全部给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够就收手。她做什么我都吃;当然她也是很喜欢做料理的人,面包也自学自家做,也自学按摩刮痧养生;她如此悉心照顾我,我就要回报。夫妻间争吵肯定会有,但很快就收。家里我很放心,妻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聘用的工人也做了15年,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又不爱看电视,一有安静时间就投入创作、跟进很多不同的策划、与人倾谈。

我和太太24小时相处,从不厌倦。因为我重视夫妻关系。我身边有很多怨偶。他们表面上没事、背后却有很多问题。夫妻可以不是这样的,我尝试带来一些改变;但是别人的夫妻关系,我很难插手的,于是我就想自己可以做榜样。     有人说我在Facebook上写诗赞美太太,这是由衷而发,是出于内心的感受。每当我安静想表达一些事情,就想到身边的人,和最亲密的人。出外旅行,场面轻松,心情愉快,风光明媚、大地色彩斑斓,这些是值得欣赏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人,上帝造人在地,人是值得去尊重、去疼爱的,都是这样的理念。我写的那些"打油诗"说不上是文学。当然我自己喜欢中国文学,这源于中学年代有一位老师鼓励我们表达;这都是"偷诗"的伎俩而已,只要能逗太太开心,就值得去做。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建立,她在朋友圈中有面子,又开心。所以,我对太太写诗赞美,没特别原因的,只是一种很原始的、很自然的流露。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周文志对太太疼爱有加,常在Facebook上写诗赞美太太。他说:"只要能逗太太开心,就值得去做。"(图:周文志脸书)     我们孩子出生之后,原本的教会儿童工作比较弱,因为孩子的宗教教育很重要,所以我们转到现在的教会。这里很重视儿童福音工作,孩子在这教会长大。我女儿在教会很活跃,她现在外地生活也担任教会的团契导师,我欣慰的是她能在信仰中建立自己。儿子在外面的世界有些反叛不去教会,我们的"家规"是要保持与父母的沟通,每星期我们都要他打电话来。儿子很自律给我们电话。我比较传统,在交谈中会跟孩子讲圣经故事,帮助他回忆。也会跟他说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人伦关系。因为他自幼在国际学校长大,他的母语是英文;没有读中国文学。教导和灌输他中国文化是非常合理的!我非常重视上帝给我们属灵的资产,我希望培育他们,建立敬虔的后代。      谈到艺术方面如何薪火相传,我有这些信念,但我自己不在教画的班上,我也负担不起这些时间。我会自己去发现有潜能的年轻人,遇见有艺术恩赐和表现的,我会主动去接触。皆因他们对艺术的领受反应,让我很想栽培他们成为艺术人、成为上帝意念的创作者。所以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目标。

family 周文志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人关系美好,常携手周游各国。

采访者后记

周文志以艺术作祭坛,通过这些作品将上帝的爱和美善传递给社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坚守初心,追求与家人、信仰及艺术之间的平衡,展现了现代基督徒在人生多重角色中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创作的传承,他希望能够栽培下一代基督徒艺术家,让他们在信仰与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天赋。

周文志他对自己有清晰的选择,从求学时期不顾家人反对,选择进修设计,为自己前路做出选择;到相信耶稣之后,选择跟从圣经的教导,活出《圣经》真理,行出艺术为祭、与他人同行的人生。迎来新一年之际,不论信主年资多久、从事什么职业、处在怎样的岗位、面对人生哪个阶段——特别是人生下半场寻找召命的人们,希望这个访问对你有所启发。 

【专访】周文志以艺术为祭——事业、使命和家庭践行信仰
"医治我们的地", 油画。疫情期间衍生的作品,意念来自代下7:13-14"我若使天闭塞不下雨,或使蝗虫吃这地的出产,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 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画中暗藏以色列人"三重天"的概念,象征上帝在宇宙以外的天上垂听我顾念我们。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